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宗旨,故其内容偏于政治军事史,其中贤君昏主、忠臣奸佞、政治兴亡、人事进退、军事成败,“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自古为学者必读之书。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出版以来,受到广大热心读者的喜爱。值此出版十年之机,推出一个更精确、更便于阅读检索的修订本,是对广大读者的最好回馈。《资治通鉴(传世经典文白对照共18册)(精)》将在2009年版的基础上,进一步精校原文,调整修订原版译文,使得原文、译文更加准确,标点更加协调一致。同时,将原文、译文中的“元年”“二年”等纪年文字改用黑体,使之更加醒目,便于读者检索;译文部分在“二年”“三年”之前补充帝号年号,以便于读者查考;书末增补《通鉴年号索引》(读者通过这个索引可以准确查到某帝某年在本书册数、卷次及页码),方便读者查询史事。力争打造一个更加准确、更便于阅读检索、更有市场竞争力的《资治通鉴》经典读本。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 -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宋神宗时,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潜心编纂《资治通鉴》。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亲自定稿,亲力亲为。每天五更初即起,点灯著述,一直工作到夜半。为防止自己贪睡,还制作了一个圆木枕头,称为“警枕”。可见其修书之精勤。宋元时有人见过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草稿,发现其中无一笔作草字,一丝不苟。可见其修书之严谨。司马光后来在《进表》中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确是实话。可以说,《资治通鉴》是凝聚司马光毕生心血的巨著。
目 录
前言 凡例 资治通鉴序御制 卷第一~卷第十六(第一册) 卷第十七~卷第三十六(第二册) 卷第三十七~卷第五十二(第三册) 卷第五十三~卷第六十八(第四册) 卷第六十九~卷第八十九(第五册) 卷第九十~卷第一百二(第六册) 卷第一百三~卷第一百一十八(第七册) 卷第一百一十九~卷第一百三十四(第八册) 卷第一百三十五~卷第一百五十六(第九册) 卷第一百五十七~卷第一百七十六(第十册) 卷第一百七十七~卷第一百九十二(第十一册) 卷第一百九十三~卷第二百七(第十二册) 卷第二百八~卷第二百二十二(第十三册) 卷第二百二十三~卷第二百三十六(第十四册) 卷第二百三十七~卷第二百四十九(第十五册) 卷第二百五十~卷第二百六十五(第十六册) 卷第二百六十六~卷第二百七十九(第十七册) 卷第二百八十~卷第二百九十四(第十八册) 附录一:进书表奖谕诏书校勘人姓名 附录二:《资治通鉴》纪年索引 附录三:《资治通鉴》史评索引
媒体评论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