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的薛凤旋参考了大量中国的文献材料,并结合西方相关的资料和发展经验,将关注点放在历朝的重大事件、经济状况、科技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军事和政治体制的变迁等驱动城市建设和城市化的动力的细节,聚焦中国的独特城市观与城市演化的特点,其中不乏迥异于西方观点的精辟论述,以及从城市看历史和文明演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作者介绍
薛凤旋,毕业于香港大学,取得地理学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1974—1977 年就读伦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获博士学位。1977—2007年在香港大学任教三十载。2008—2012年担任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奠基所长。
目 录
序言 再版序 第一章 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及其历史分期 中国文明与城市的土生性 多元的先民文化 中国何时跨进文明门槛 第二章 从原始村落到仰韶晚期的初城 原始文明 仰韶晚期的聚落 姜寨一期 大地湾四期 城头山初城 初城的性质 第三章 龙山时代的城邦 什么是城邦 龙山时代的社会 龙山聚落和城市 城市结构和功能 龙山城邦国 第四章 夏代:青铜时期的城市文明 中国文明最早奠基于夏代 夏代开拓了中国文化新纪元 夏代的地域空间组织与城市体系 核心地区 周边边远地区 夏代的城市文明 其他夏代城市 夏代——奴隶社会封建帝国的开始 第五章 青铜器的高峰:商代城市文明 中国有现存文字历史的第一个朝代 商帝国和商文明 仁君 新的国家统治制度 税制、货币、贸易和法典 经济 冶铜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商的疆域和城市体系 二里岗的城镇体系 距都城300千米内的区域性中心 边缘地区的区域性中心 商的属地和独立的方国 结论:商代已建立封建特色的中国城市文明的根基 第六章 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工商业城市:周代与战国的发展 历史的分水岭 三代的理想:周王朝及其统治理念 封建制度 宗法制度,加上祭天地和祭祖先结成一个新宗教(儒教) 井田制度与城乡分别1叭 ((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规划的原则、程序以及城市理想结构 宗周 成周 战国时代:铁器时代开始——封建被新中央集权所替代 东周和战国的新城市文明 临淄 曲阜 结论:中国城市结构的定型 第七章 秦汉的行政型城市 秦开创的新型皇朝奠定了中国的概念 统一大国下的新行政和经济 汉代的城市与城市化 汉代的城市结构 长安 洛阳 临淄 宛 成都 邯郸 结论:新型帝国与行政型城市 第八章 唐代:儒家模式的黄金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至隋唐的大统一 唐代政府体制与社会 唐代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南方涌现新型大都会 运河城市 长江沿岸城市 东南的海港城市 行政及军事重镇 唐代的城市结构 曹魏时都城邺城 北魏(北朝)都城洛阳 六朝(南朝)建康 长安 扬州(中晚唐) 结论:成熟和完善地体现了中国都城的特点 第九章 宋代的城市复兴与新城市文明 中华文明的又一高峰 两宋社会的特点 抑军政策 文人官僚政治的形成和儒学的复兴 商业国家 宋代的城市化动力 新市民社会的出现 开封 临安(杭州) 平江(苏州) 明州(宁波) 西夏、辽和金的城市 结论:中国开始产生城乡分离 第十章 明代的城市重建 元代是城市的黑暗时代 明代的军事和经济复兴 明代的城市化 明代城市案例 南京 京师(北京) 临清 大同 结论: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第十一章 清代的城市化:由新儒学到半殖民地 清代: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清代前期的城市化:传统中国的城市文明 城市动力 区域间贸易的发展 新儒学的城市文明 清代后期的城市化:半殖民地化的城市 对世界霸权的依赖 列强影响下的城市 其他现代城市和城市化的空间分布 城市案例 广州 西安 汉口 上海 结论:城市体系和行政体系混合为一个有机体 第十二章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下人民共和国的城市发展 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化的特殊价值观基础(1949~1981年) 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式社会主义城市化(1949~1981年) 毛泽东时代的城市和城市化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对城市功能的社会主义改造 城市区域(city—regioil) 社会主义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结构 向市场经济转型:转型期的中国城市(1981年起) 深圳案例 结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十三章 中国城市文明的启示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 真正城市:西方的一些偏见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不是某种文明的产物 马克思所归纳的四类城市 亚洲类:城乡的统一性 远古类:城市的乡村化 封建类 资本主义类:乡村的城市化 中国传统的城市文明 探讨中国现代城市的路向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媒体评论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