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清代环境史研究的著作,以其新颖的视角和详实的文献获得了2018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 乾隆帝曾经盛赞东北丰饶的物产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认为满洲大地是资源富集之地,也是自然生命力的源泉。这里的土地山川生生不息,养育了满洲人,包括清朝皇室的祖先,也使其分享了素朴纯真和绵延不竭的生命力。 清朝皇帝通过进贡制度,向满洲和蒙古地区征收毛皮、珍珠、蘑菇、人参等珍稀物产,这些物产不仅仅是物产,而且代表其产地具有纯真、丰饶、充满生机等象征意义,作为永恒的家园,与皇室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 但这种进贡制度渐渐对满洲和蒙古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造成了环境退化的后果,还形成了复杂的开发与控制的制度和组织。 作者是新清史的新锐,利用了大量满、蒙语文献和档案,在对东北和蒙古环境史的考察中发现了皇帝对于北部边疆的想象、进贡体系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清朝的奢侈品贸易和全球化市场等诸多因素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清朝边疆历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目 录
中文版序言 致谢 转写说明 前言 第一章 北京的视角 事物的衡量尺度 质朴的根与帝国的宫廷 汉人能穿毛皮吗 清帝国的整合 新常态 被奢侈品连起来的世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珍珠窃贼与完美的秩序 作为生产区的东北 在满洲故乡之外:帝国机构和种类 乌拉、珍珠和清廷 蚌、人以及秩序的问题 人参的案例 重塑满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蘑菇危机 第一罪:无证 蘑菇贸易 控制采菇浪潮:1818年—1829年 帝国回应的本质 净土与禁区 本章小结:纯净的环境与地域 第四章 毛皮产地的自然环境 全球毛皮贸易 东北贸易的崩溃 乌梁海的案例 净化的必要性 乌梁海地区的毛皮危机:一个视角 毛皮危机的角度——对数量的考察 本章小结 结论 清帝国的纯净故土 帝国的遗产 附录 1771年—1910年的毛皮进贡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媒体评论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