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条形条码: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商 城 价
降价通知
市 场 价
累计评价0
累计销量0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天添网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温馨提示

·不支持退换货服务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商品编号:752013014
店铺:天添网自营
上架时间:2020-09-10 18:36:01

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自从中华民族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现代化外交关系以来,八年抗战最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 但是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彻底改观。导致此项蜕变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立即和美国、英国和苏联结为全球性战略盟友,对抗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轴心国同盟。而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国和美国的结盟。1937-1941年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对美外交政策的大课题: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的外交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事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这些都是本书着力要探讨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作者介绍



齐锡生,芝加哥大学博士,主修国际关系和政治学,1967~1992年任教于北卡罗来纳大学,1992~2002年参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建校工作并任历史系主任,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内政外交、国际关系理论和军备战略问题,作品《中国的军阀政治》《剑拔弩张的盟友》影响甚巨。


目 录



序 第一章 摸索一个务实的对美外交政策 第二章 胡适受命出任驻美大使 第三章 1937~1939年胡适和陈光甫对中国对美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 寻求一个新的对美政策:1939~1940年来自各方的压力 第五章 1940年以后外交作风的改变 第六章 1940年下半年中美关系大幅扩展 第七章 1941年:美国迈向中国外交舞台中央 第八章 租借法案带来的希望和失望 第九章 最后的冲刺:中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努力 第十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 记


媒体评论



null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