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条形条码:
黑暗的心吉姆爷
商 城 价
降价通知
市 场 价
累计评价0
累计销量0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天添网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温馨提示

·不支持退换货服务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黑暗的心吉姆爷
商品编号:Z29900275
店铺:天添网自营
上架时间:2021-09-15 15:41:35

编辑推荐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一九五一年成立起,就承担起向中国读者介绍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重任。一九五八年,中宣部指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筹组编委会,组织朱光潜、冯至、戈宝权、叶水夫等三十余位外国文学权威专家,编选三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根据“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的原则进行翻译和出版工作。一九六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是中国外国文学的*研究机构。一九七八年,“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更名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至二〇〇〇年完成。这是新中国*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是外国文学名著翻译的奠基性工程,其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至今仍是中国外国文学出版史上之*,体现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水平。

历经半个多世纪,“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中国读者中依然以系统性、权威性与普及性著称,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图书在市场上已难见踪影,甚至成为收藏对象,稀缺品种更是一书难求。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封面为网格图案,因而被藏书者称为“网格本”。“网格本”问世几十年来,收到几代读者的喜爱,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堪称对新中国读者影响*的外国文学丛书之一。

在中国读者阅读力持续增强的二十一世纪,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空前频繁的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再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合作,以“网罗精品,格高意远,本色传承”为出发点,优中选优,推陈出新,出版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值此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面世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谨向为本丛书做出卓越贡献的翻译家们和热爱外国文学名著的广大读者致以崇高敬意!                    

 

编委会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1958—1966

卞之琳 戈宝权 叶水夫 包文棣 冯至 田德望

朱光潜 孙家晋  孙绳武陈占元 杨季康  杨周翰

杨宪益 李健吾  罗大冈 金克木 郑效洵 季羡林

闻家驷 钱学熙 钱锺书 楼适夷 蒯斯曛 蔡仪

1978—2001

卞之琳 巴金 戈宝权 叶水夫 包文棣 卢永福

冯至 田德望 叶麟鎏 朱光潜 朱虹 孙家晋

孙绳武 陈占元 张羽 陈冰夷 杨季康 杨周翰

杨宪益 李健吾 陈燊 罗大冈 金克木 郑效洵

季羡林 姚见 骆兆添 闻家驷 赵家璧 秦顺新

钱锺书 绿原 蒋路 董衡巽 楼适夷 蒯斯曛 蔡仪

2019—

王焕生 刘文飞 任吉生 刘建 许金龙 李永平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以其1890年刚果之行为基础写的中篇小说,是本世纪*深刻有力的小说之一,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作品记录了船长马洛在一艘海船上讲的刚果河的故事。小说所描述的刚果之行是进入黑非洲腹地的航程,同时也是一次探索自我、发现人内心的黑暗世界的历程。在这部作品中,康拉德对人类文明以及人性做了深刻思考,入木三分地反映了现代社会造成的人被异化、丧失自我之后的盲从与可



作者介绍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英国作家,1857年生于波兰,有二十余年的海上生涯,曾航行世界各地,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康拉德擅长写海洋冒险小说,有“海洋小说大师”之称。1886年加入英国籍。一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28篇短篇小说和2篇回忆录,代表作有《水仙号上的黑水手》《吉姆爷》《诺斯特罗莫》《间谍》《黑暗的心》(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现代启示录》)等。



目 录



目次

黑暗的心

 

吉姆爷



前  言



 

译本序

黄雨石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原籍(帝俄统治下的)波兰,其父是一位爱国诗人,曾翻译过莎士比亚及雨果的作品,后因在华沙参加波兰民族委员会的秘密政治活动,全家遭沙俄政府流放,其时康拉德年仅四岁。流放生活艰苦异常,康拉德十一岁时父母即相继去世,不得不由舅父收养。他多次表示愿上渔船工作,一八七四年终于离开波兰前往法国的马赛。幼年艰辛生活的经历以及始终不能安于异国环境的心情,使他患下严重的抑郁症。

一八七八年四月,他开始在一条英国船(马菲斯号)上工作,不久随船到达英格兰。其时他不过二十岁,勉强讲点不能成句的英语。此后十六年他一直在英国商船上工作,曾在不同的船上担任熏要职务。他于一八八六年正式加入英国国籍。据说康拉德到英国不久便立志要用英语写作,不到十年,他便写出了个英语短篇故事《黑人大副》,但未发表。他的部英语小说《阿尔麦耶的愚蠢》,于一八九二年脱稿。尤其令人奇怪的是,他在接连发表了几部作品后,竟然获得了英文散文大师的称号。

康拉德一生所写作品甚多,以中篇小说为主,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文学史家视为英国中篇小说的典范。作品内容主要是他多年海上的亲身经历。康拉德自己曾说,他从来不会编造任何故事。但事实上,他也从来没有不加处理,照原样使用过他的素材。他的较重要的作品除这里所介绍的《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1902)外,尚有《水仙号上的黑水手》(1897)、《吉姆爷》(1900)、《台风》(1902)、《诺斯特罗姆》(1904)、《间谍》(1907)、《在西方人的眼皮底下》(1911)等等。他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腻地刻画多半是处在海上险恶环境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他的作品含有社会批判的因素。但由于他把人生看作是一场同自然力的斗争,即使胜利了,也毫无结果,因此,他不可能揭示出真正的社会矛盾。或者也可以说,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全部作品,包括这里的《黑暗的心》,都带有浓厚的阴郁、悲观色彩。

《黑暗的心》是作者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颇重要的地位。T.S.艾略特的《荒原》的创作,便颇受这篇小说的影响不久前,美国拍摄的一部新影片《现代启示录》据说也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这部作品写于一八九九年,以他一八九○年的一次“灾难性的刚果之行”为主要依据。其中许多情节都属事实,甚至接回代理人一事也非虚构。这一趟旅行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年后这趟旅行还始终象一个可怕的噩梦扰乱着他的神思。据说,他从此便怎么也无法忘却他那次亲眼所见人类堕落的可怕情景。因此,这部作品的主调是十分明确的。作者强烈谴责了帝国主义,分子掠夺殖民地的无理和凶残,并以爱憎分明的态度描绘了那些白人的贪婪、无耻、愚蠢,下流、疯狂,同时表示了对被掠夺、被压迫的黑人的深切同情。

我们看到整个故事是以“经理”和库尔茨之间的矛盾为中心的。但是,这两人之间的矛盾仅仅是情节发展的一条线索,是表面现象,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殖民主义的死硬分子(以经理为代表)和受蒙蔽的下层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欧洲“文明”(以库尔茨等白人为代表)与非洲原始文化之间的矛盾(结局是貌似强大的欧洲“文明”被事实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非洲黑人原始文化所包围、瓦解、吞噬),西方与东方的矛盾,以及库尔茨本人内心深处的矛盾等等。这种种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人感到这表面平淡无奇的叙述下面,埋藏着无比深刻的内容,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读康拉德的这部作品,有如考古学家发掘地下宝藏,掘得愈深、愈细,收获愈丰。细心的读者能理会到,书中许多乍看似乎无关紧要的细节描写(例如故事开头处马洛回顾一千九百年前罗马人入侵时伦敦还是一片“蛮荒之地”的情节),在掩卷细思之后,便觉它们与作品的中心内容息息相关、必不可少。这一点可说是此书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突出成就。它让人感到,整个故事虽仅仅由马洛一人信口讲来,通篇结构却十分谨严,众多的暗笔、伏笔,使得故事前后紧密相连,往复呼应,处处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书中值得注意的是被称为“经理”的那个人物,他无疑是个刻画得十分成功的资产阶级分子的典型。他的能耐是不生病(因为“他的身子里面什么也没有”),的本领是“能够让每日的官样文章照行不误”,的用心是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直至置人于死地),踩着别人的头顶往上爬,的工作是整天勾心斗角,耍着欺骗蒙混、阴谋陷害的手段——“让他哪怕仅仅只用一个小手指头去认真干点什么”那可不成。他所信赖的只是那种“肚囊里除了一点稀屎浆子之外……什么也没有”的下属,(如那未来的“副经理”),在他的眼里整个世界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为他的升官发财服务。

所以像库尔茨那样一个人,他当然是无法容忍的——何况库尔茨似乎还对他和他的那位未来的副经理的地位形成了一种威胁。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对库尔茨这个人物究应如何评价呢?国外评论家似乎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作者本人的思想显然比较复杂而且矛盾,加上书中颇多象征性手法,因而对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库尔茨的为人,他再次企图逃往荒野的动机,他死前的叫喊:“太可怕了!太可怕了!”的涵义等等)都难于找到明确的解答。现代英国文学评论家C.B.科克斯在有关康拉德的一篇专论中甚至说:“如果我们一定要为库尔茨……的行为提出结论性的解释,那我们便只会损害康拉德作品的复杂的深意和他有意安排的含混结局”(《约瑟夫·康拉德》,朗曼有限公司一九七七年版第三十八页)。但经过反复探讨,我们觉得这些话似乎也不尽然。

关于库尔茨的为人,至少有几点是很清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一个“正派人”,至少他不像其他那些白人,一切只为自己打算(派助手送回大批象牙一事便可充分证明这一点);其次,他跑到那里去的时候,自己显然确有一番抱负,因为他所说的“这里的每一个站都应该象是设在大路边指向美好前景的灯塔……”等等,必是他的“肺腑之言”,否则“经理”决不至那样气急败坏,“嗓子眼给卡住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你听听——这个蠢才!而他还想当经理!”)。然而,和故事讲述人马洛的姨母一样,他当然也完全作了什么“光明使者”,“较低级的圣徒”等“大堆大堆这类废话”的牺牲品。

受着公司的欺骗宣传(什么“高尚和公正的伟大事业”等等)的迷惑,库尔茨不惜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生活上的痛苦,历尽种种艰难险阻,多次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去为那个“事业”卖命,但后他却发现不但这一切全属无稽之谈:这个所谓的“事业”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白人对黑人进行惨无人道的残害和掠夺,他是完全受骗了;而且就因为他不辞辛苦,勤恳地为公司工作,结果却只招来了“这里的这些白人全都对他怀着极大的恶意!”

如果我们这样来看待这个人物,那许多原来觉得涵义不明的情节,便似乎并不是那么难以捉摸了。那“太可怕了!太可怕了!”的呼声不过是他在“细致地重温过自己的一生”后感到彻底幻灭,“恍然大悟”时对自己所属的白人社会所作的后总结!他在“肃清野蛮习俗国际社”委托他撰写的那篇报告上后补写的那个结尾,“消灭所有这些畜牲!”显然也只能是指那些白人而言。

另外,原作犀利、深刻的文笔,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强劲有力、充沛真挚的感情,处处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本篇译文曾在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外国文学季刊》上发表,书名原译作《黑暗的内心深处》,这次重印曾经译者重作一次较全面的校改,但因原作文笔确较艰深,且颇多曲笔,译者限于能力,译文一定有不少不妥或甚至谬误之处,敬希诸位读者予以指正。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于北京



试读章节



巡航帆艇“赖利号”,连帆都没有抖动一下,就吃住锚链,稳稳停住。潮水已经开始上涨,风也差不多已完全平息,这船既然要向河下游开去,现在自然已别无他法,只好停下来等待退潮了。

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像一条没有尽头的水路的起点在我们面前伸展开去。远处碧海蓝天,水乳交融,看不出丝毫接合痕迹;衬着一派通明的太空,大游艇的因久晒变成棕黄色的船帆,随着潮水漂来,似乎一动未动,只见它那尖刀似的三角帆像一簇红色的花朵,闪烁着晶莹的光彩。在一直通向入海口的一望无际的河岸低处,一片薄雾静悄悄地漂浮着。格雷夫森德上空的天色十分阴暗,再往远处那阴暗的空气更似乎浓缩成一团愁云,一动不动地伏卧在地球上这个庞大,同时也伟大的城市的上空。

公司派来的那位主任就是我们的船长和东家。当他站立船头向着海那边望的时候,我们四个人都热情地观望着他的背影。在整个那条河上,再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他更显得充满海洋气息了。他那样子非常像一位领港,这在一个海员看来,就可算是安全可靠的化身。你简直很难想象他的工作竟不是在远处那一派通明的河口湾里,却是在他身后那昏黑朦胧的陆地上。

我在别的地方也曾说过,在我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由海洋生活形成的纽带。它除了经过长时间的分离仍会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之外,还使我们彼此都能耐心听着对方信口讲出的故事——甚至对彼此不同的信念也都能容忍。那位律师——一位招人喜爱的老人——由于他的年岁和许多其他的美德,占据着甲板上仅有的一块坐垫,现在还正躺在那里仅有的一条毯子上。会计早已拿出一盒多米诺骨牌,现在正拿牌垒房子玩。马洛盘着腿坐在船尾的右边,身子倚在中桅上。他两颊下陷,脸色发黄,背挺得很直,显得很能吃苦耐劳的样子,由于他两臂下垂,手心朝外,看上去真像一尊神像。主任看到锚链已吃住劲,便安心地向船尾走来,在我们身边坐下。我们大家懒洋洋地交谈了几句。接着整个那艘帆艇便完全寂静下来。由于这种或那种原因,我们没有开始玩多米诺游戏。我们都仿佛心事重重,对什么都缺乏兴趣,宁愿安静地向着远处呆望。那即将结束的一天,静谧而晴朗,显得一派安详。水面闪烁着宁静的微波——天空一碧万顷,寥廓而莹澈,显得是那样温和;连埃塞克斯沼泽地上空的浓雾也变得像一片雾翳或闪亮的薄纱,撒开它半透明的皱褶,从岸边林木茂密的高地上飘去,直到把低处的河岸全给掩住。只有向西覆盖在上游河道上的乌云,似乎因落日的来临而十分恼怒,每一分钟都变得更为阴森了。......



媒体评论




《黑暗的心》看上去似乎是马洛寻找库尔兹的故事,但实际上是马洛在寻找自己,他承认他*想做的,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有评论家把《黑暗的心》同班扬的《天路历程》相比较,这样马洛便成了追寻者,而库尔兹则是被寻找的圣杯。在追寻圣杯的过程中,找到圣杯者会得到一种启迪。马洛就像是一名在寻找圣杯的骑士,尽管他没有古代骑士那样勇敢。当他结束追寻时,却没有像他所期望的那样找到一个生活在黑暗和腐败中的好人。他很快就发现库尔兹先生并非他的偶像,并得到了一个可怕的启示:“生命是个滑稽可笑的东西——无情的逻辑,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神秘的安排。你所希望从它那得到的,*多不过是一些对你自己的认识而已——而那又来得太晚——一大堆无法消解的遗恨而已。”库尔兹临死前的叫喊是对人性本质的认识,马洛对此也有共识,不只是对自己灵魂丑恶之处的认识,而是对整个人类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次航行实质上是一次自我发现的精神航行,一次经历内心潜意识的旅行。在这片充满黑暗、未知的土地上,马洛有目的地去发现自我。他说:“我不喜欢工作——没人喜欢工作——但是我喜欢工作中含有的一种东西——即发现你自己的机会。你自己的真实……这是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知道的。”从这次旅行中,马洛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康拉德曾经说过:“在去刚果之前,我只不过是禽兽而已。”回到文明社会,他愈发觉得自己与之格格不入。“我发现自己回到那座坟墓般的城市,正对着眼前大街上匆匆走过的人们发怒……在我看来,他们的生活只是一些惹人气恼的自我吹嘘……他们的举止神情令我反感……我踉踉跄跄地走在街上——朝着那些十分可敬的人们苦笑。” 

马洛在原始丛林中寻找库尔兹的过程,象征着他的自我认识即发现自我黑暗面的过程。“如果说康拉德在小说《黑暗的心》中用黑色的非洲丛林以及那里的黑人来象征一种未遭破坏的原始的真实,同时又用白人在非洲大陆的殖民主义活动来象征西方文明的黑暗,那么,他又通过库尔兹这个人物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揭示了这种黑暗的深层结构,即人性本身固有的阴暗面。被黑色丛林所包围的库尔兹是小说主人公马洛要找寻并解救的对象。整部小说便围绕马洛如何深入非洲丛林,如何在寻找库尔兹的过程中认识他并*终认识自己而展开。” 

刚开始,在马洛看来,库尔兹不像在非洲的其他殖民者那样贪婪、卑鄙、自私和毫无人性,他的身上体现着可贵的欧洲品质,具有高智商、同情心和意志力。随着航程的深入,马洛对库尔兹的幻想破灭了。库尔兹的声望是通过以非法手段疯狂地掠夺象牙而建立的。他刚来非洲时所怀着的教化野蛮的初衷已变成了追求财富和权利的野心,他抛弃了所有的道德价值观念而堕落得与野兽无异。库尔兹在非洲丛林里毫无掩饰地将人性真实而黑暗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马洛面前。从库尔兹身上,马洛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面的魔法。库尔兹陷入了道德和人性的黑暗深处不能自拔,而马洛则逐步实现了对自我的认识和道德拯救。 

通过这种自我发现、自我认识,马洛对人的本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觉得所谓的文明社会实际上更加黑暗。马洛(其实是康拉德本人)实在无法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和冲出黑暗的道路,结果他成为了一名怀疑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这也正是康拉德的局限性之所在。 

“作者借助马洛具有透视性能的双目,洞察并揭示了‘人’作为一个整体所共有的缺点,即人性中固有的、普遍存在的顽疾——恶,也就是小说题目中所喻指的黑暗。这应该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是该作品的永恒价值之所在。”在非洲丛林中,文明的胜利是表面的,原始的胜利和人性阴暗面的展示才是本质的。然而人性的黑暗面给非洲大陆带来的却是生灵的涂炭和文明的毁灭。作者通过对欧洲殖民者对非洲土著居民进行的奴役、掠夺、杀戮等行径的描述,揭露了打着传播文明旗号的殖民主义者实为残酷无情的侵略者的本来面目。然而,“《黑暗的心》这部小说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以及对人类道德的呼唤。”康拉德借助马洛对其旅途见闻的描述,一方面直接批判了帝国主义的殖民行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反思,对人性中黑暗一面的揭露和无情鞭挞,以及对人类道德的呼唤。马洛沿刚果河深入非洲黑暗的中心的旅程也是深入人的内心黑暗之处的旅程,对库尔兹的寻找也是对人类的潜意识和精神世界的探寻。在此过程中,马洛遭遇了他自己的黑暗本性但却*终完成了他的道德拯救。航程结束后,马洛对自我、对人性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马洛的旅行更是一次发现自我的精神之旅。总之,康拉德在这部小说中通过象征主义创作手法的广泛运用批判了现代文明,并对人类心灵进行了深度探秘,从而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