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条形条码:
王士禛诗选
商 城 价
降价通知
市 场 价
累计评价0
累计销量0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天添网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温馨提示

·不支持退换货服务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王士禛诗选
商品编号:Z29896986
店铺:天添网自营
上架时间:2021-08-30 11:29:52

编辑推荐



渔洋神韵,百年诗宗。沉着痛快,清远幽悰。

遴选有则,注释精工。解人如此,洵是有功。



内容简介



王士禛,号渔洋山人,倡导神韵说风靡百余年,影响遍及海内外,号称一代诗宗。本书精选其诗250多首,注释细微精到,点评精彩,可谓是惠栋、金荣之后有功于渔洋的一大“解人”。以往注释多有当注未注或误解其意、疏漏武断之处,该书则多有弥补、廓清,的属“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之作。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之一。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总体介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是普通读者阅读古典文学的入门书和基础书。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超过60年。这套丛书旨在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呈献给普通读者,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品鉴古典文学可靠版本。这套丛书以中国历代文学经典名著、诗文名家作品为对象,约请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整理注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质量可靠且方便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书和入门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是在“读本丛书”的基础上进行分化重组(四大名剧和小说部分另做新丛书)、遴选再版、增补扩充而成。该丛书分批编辑出版,*辑于2017年12月出版,第二辑于2020年1月出版。第三辑于2021年1月出版。

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是一套古典文学普及读本,丛书以选本为主,撷取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把古典文学*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读者。

王士禛,号渔洋山人,倡导神韵说风靡百余年,影响遍及海内外,号称一代诗宗。本书精选其诗250多首,注释细微精到,点评精彩,可谓是惠栋、金荣之后有功于渔洋的一大“解人”。以往注释多有当注未注或误解其意、疏漏武断之处,该书则多有弥补、廓清,的属“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之作。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之一。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总体介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是普通读者阅读古典文学的入门书和基础书。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超过60年。这套丛书旨在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呈献给普通读者,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品鉴古典文学可靠版本。这套丛书以中国历代文学经典名著、诗文名家作品为对象,约请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整理注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质量可靠且方便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书和入门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是在“读本丛书”的基础上进行分化重组(四大名剧和小说部分另做新丛书)、遴选再版、增补扩充而成。该丛书分批编辑出版,*辑于2017年12月出版,第二辑于2020年1月出版。第三辑于2021年1月出版。

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是一套古典文学普及读本,丛书以选本为主,撷取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把古典文学*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读者。

二、时间从先秦至晚清,贯穿中国古代历史,文体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赋、乐府、词、散文、戏曲等主要文体。

三、整理者皆是学殖深厚的学者,如钱锺书、王伯祥、俞平伯、余冠英、游国恩、唐圭璋、萧涤非、夏承焘等,他们都是当代学术大家、名家,工作严谨细致,认真规范。这些图书也是他们的代表作。

四、众多图书经过几代读者的认可,具有良好的品质口碑。

五、丛书至今历时六十余年,图书经过多次再版修订和编辑加工,质量日臻完善。

六、本次出版,所有图书皆重排、重编、重校,版式、封面设计典雅大方。

二、时间从先秦至晚清,贯穿中国古代历史,文体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赋、乐府、词、散文、戏曲等主要文体。

三、整理者皆是学殖深厚的学者,如钱锺书、王伯祥、俞平伯、余冠英、游国恩、唐圭璋、萧涤非、夏承焘等,他们都是当代学术大家、名家,工作严谨细致,认真规范。这些图书也是他们的代表作。

四、众多图书经过几代读者的认可,具有良好的品质口碑。

五、丛书至今历时六十余年,图书经过多次再版修订和编辑加工,质量日臻完善。

六、本次出版,所有图书皆重排、重编、重校,版式、封面设计典雅大方。



作者介绍



王士禛,号渔洋山人,倡导神韵说风靡百余年,影响遍及海内外,号称一代诗宗。

赵伯陶,1948年8月生,北京市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编审。校点古籍《船山诗草》、《古夫于亭杂录》(中华书局),注释评选《明文选》、《王士禛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袁宏道集》(凤凰出版社)、《七史选举志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等。编著《中国文学编年史•明末清初卷》(湖南人民出版社),著有《张惠言暨常州派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等。



目 录



王士禛诗选

目录

目录

 

 

前言

 

醴泉寺高阁瞻眺有怀范文正公

复雨

蚕词四首

南唐宫词六首

冬日偶然作四首

秋柳四首

读史杂感八首

雪后怀家兄西樵

法庆寺阁上望云门山

即目

南园池上

……

五人墓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邓尉竹枝词六首

惠山下邹流绮过访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

秦淮杂诗十四首

题余氏女子绣浣纱洛神图二首

昭阳舟中读闺秀徐幼芬遗诗寄李季子二首

陈洪绶水仙竹二首

樊圻画

叶欣画

杨枝紫云曲二首

送苕文之京二首

绝句

寄陈伯玑金陵

红桥二首

真州绝句五首

……

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

秦邮杂诗六首

冶春绝句十二首

送彭十羡门游粤二首

秦淮泛月宿青溪有寄二首

登鸡鸣寺

题秦淮水榭

六朝松石歌赠邓检讨

……

潼关

华阴道中

灞桥寄内二首

马嵬怀古二首

……

悼亡诗二十六首(选四首)

绝句

题陈其年填词图

题顾茂伦《雪滩钓叟图》二首

初秋索梅耦长画

花烛词二首戏为钝翁赋

瞿山画松歌寄梅渊公

和徐健庵宫赞喜吴汉槎入关之作

雨后至天宁寺

钱选折枝牡丹二首

顾茂伦吴汉槎撰绝句诗国朝止三家乃以拙作

参牧翁钝翁之间戏寄二首并示钝老

忆山居示儿子

题《乘风破浪图》四首

鱼山神女祠

陈思王墓下作

彭门怀古八首(选二首)

宿州东门道曰汴堤古隋堤也作隋堤曲

二乔宅

龙山晚渡

望青原山有怀药地愚山二公

将抵曲江

……

嘉陵江上忆家

筹笔驿

渡涪江

洛阳

板桥

 

后记


前  言



前言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属山东淄博市桓台县)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王士禛会试中式,三年后即顺治十五年补行殿试,考中二甲第三十六名进士。历官扬州推官、礼部主事、户部郎中、翰林院侍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因王五、吴谦一狱“失出”(重罪轻判或应判刑而未判刑),罢刑部尚书,从此还乡闲居从事著述,直至去世,终年七十八岁。卒后,又因须避雍正皇帝胤禛御讳,追改其名“士禛”为“士正”。乾隆三十年(1765)追谥文简,三十九年又以“正”字与原名发音相差太远,诏改“士祯”。

作为一代诗宗,王士禛论诗倡导神韵说,《四库总目提要》卷一七三著录其《精华录》十卷,有云:“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这一总结大致概括出清代康熙间诗坛的风貌。王士禛的诗歌创作虽未必与其所倡导者若合符契,但仍可从中寻觅其风格追求的线索,而以绝句诗为明显。若探讨其神韵说的形成过程,则又离不开其诗歌创作的实践,两者固有相辅相成之效,执一而求,必失真貌。

王士禛创神韵说,并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缜密详尽的理论作后盾,其有关表述或只言片语,略事诠解;或借评诗篇,稍作引申。这恰如其诗说本身一样,也大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云遮雾障、缥缈朦胧之态。

顺治十四年(1657)秋,时年二十四岁的王士禛在济南与诸名士齐集大明湖,见“亭下杨柳十馀株,披拂水际,绰约近人。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王士禛《菜根堂诗集序》),于是怅然有感,写下七律《秋柳》四章。四诗用典轻巧,取义隐晦,意象朦胧,感慨良多,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悲凉意绪。后人对此四诗誉之者大有人在,批评者也不乏其声,但于当时却轰动一时,前后约有数百人唱和,传布大江南北,这恐怕连作者也始料未及。多年以后,王士禛对此事仍念念不忘,甚至引用他人赞语顾盼自雄地说:“南城陈伯玑允衡曰:元倡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诸名士和作皆不能及。”(《渔洋诗话》卷上)赋《秋柳》四章与结秋柳社,无非是一时兴到之举,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王士禛尚未提出有关神韵的论诗主张。可以说,不是神韵说指导了《秋柳》诗的创作,而是四诗出人意料地大受欢迎,促成了王士禛自觉向神韵说的迈进。《秋柳》四诗那种欲说还休的诗歌语言、含蓄模糊的意象组合,都造成一种半吞半吐的朦胧感,尽管这种表现手法并不特别体现艺术的闪光点,却因与那一时代士人阶层极力向内心世界逃避人生的趋向合拍,从而获得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魅力。

唐司空图“味在酸咸之外”与宋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论诗主张,无疑是王士禛倡导神韵说的理论基础之一,在其《唐贤三昧集序》中,王士禛对此已作出明确的表白。《古夫于亭杂录》属王士禛晚年所撰笔记,该书卷二有云:“庄周云:‘送君者皆自厓而返,君自此远矣。’令人萧寥有遗世意。愚谓《秦风·蒹葭》之诗亦然,姜白石所云‘言尽意不尽’也。”送别是感伤的,用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出来,更令人低回往复,难以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疏离,令寂寞与企盼兼而有之,可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馀味无穷。这二例可恰如其分地阐释神韵说之内蕴,并都含有一定的感伤意味。所谓神韵,似乎与淡淡的人生感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前举《秋柳》四诗,风调凄清,也浮现出几许莫名的悲伤,显然为作者此后创立神韵说打下基础。

神韵说所蕴含的伤感意绪并非创立者所独具,而带有时代的普遍特点,《秋柳》四诗正是因为恰巧应和了那一时代士人阶层的心态,才具有了南北唱和的广泛接受基础。若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清初感伤主义的弥漫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不能仅仅归结为民族矛盾的加深。明中后期出现的启蒙与个性解放思潮,是伴随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而兴起的,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以及随后清人叩关入主中原,中断了明中叶以来的社会经济进程,也窒息了个性解放的呼声。战乱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历史发生了暂时的倒退,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为敏感的士人阶层难以力挽狂澜,实践“修齐治平”的儒家理念,自然会陷入时代的感伤之中。而清朝立国以后日趋严密的思想控制,也促使士人更愿意向内心去寻求净土,以逃避对现实的无奈。神韵说的应运而生,恰可以使人于流连山水中拓展自身的心理空间,于咏史用典中找到诗意人生的寄托之所。他们自我约束又故作超然,讲求诗歌的“兴会神到”,也无非于想象中自我完善,而非身体力行地实现某种人生目的。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一有云:“释氏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古言云羚羊无些子气味,虎豹再寻他不着,九渊潜龙,千仞翔凤乎?此是前言注脚,不独喻诗,亦可为士君子居身涉世之法。”神韵说与士人人生哲学的某种契合,在这段论述中可得到印证。

……

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王士禛将诗歌创作的意境问题化为“神韵”拈出,适应了清初的社会环境,也顺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规律,所以才会有天下“翕然应之”的效果。“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江、淮人多写为画图”(见《渔洋诗话》卷中),对于自己的几首绝句被人转换艺术形式,王士禛津津乐道,可见神韵说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某种联系。中国绘画技巧的散点透视法使尺幅千里的表现成为可能,而“计白当黑”的技法又与西方接受美学中的“空白”(或称“召唤结构”)原则近似。画中可留有空白,诗中也存在空白,皆可称之为“含蓄”,它是容纳作者创造力与接受者想象力的巨大空间,所谓意境,即因有此空间而产生。重视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接受者的再创造力,充分调动其能动性,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特征。神韵说也有类似的特点,所谓妙悟、兴会,无非是作者或读者通过语言材料再次感悟世界的一种豁然开朗后的愉悦,有类于禅宗豁然心领神会的顿悟。它属于作者,也属于读者,神韵说意图通过诗歌调动读者想象力的用心是明显的。......



试读章节



 

醴泉寺高阁瞻眺有怀范文正公〔1〕

风雨湖上来,萧条洒飞阁〔2〕。殷雷起眉际〔3〕,极目穷寥廓〔4〕。遥天压烟水,空濛气磅礴〔5〕,大泽盘蛟龙〔6〕,斜风偃雕鹗〔7〕。却眺鸿濛中〔8〕,日光远回错〔9〕。草木暗四山,急淙鸣万壑〔10〕。怅然思古人〔11〕,《大雅》何时作〔12〕。

 

〔1〕诗作于顺治十三年(1656)春,作者时年二十三岁,会试中式,未与殿试,还乡读书。乡居期间,王士禛曾与表兄徐夜等同游长白山(在今山东邹平西南),历柳庵、上书堂、醴泉寺诸胜,写诗若干,此为其一。王士禛《居易录》卷五:“丙申春,始与邑之诸名士载酒同游,凡柳庵、上书堂、醴泉寺诸胜,皆至焉。刻《长白游诗》一卷。”醴泉寺,《大清一统志》卷一二七:“醴泉寺在邹平县西南三十里,有志公碑,宋范仲淹尝读书寺中。”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一《张鲲诗》:“邹平长白山醴泉寺,即范文正公画粥处,四山环合,一溪带潆,溪上有范公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历官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陕西四路安抚使等。工诗文,以其《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传诵千古。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宋史》有传。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一:“文正父为淄青记室,客死。文正少孤,育于长山朱氏,因名朱说。尝读书长白山醴泉寺,断齑画粥,刻苦励志,及登第,乃易姓名。”此诗写景抒怀,物我交融,风雨雷瀑,涤荡胸襟,缅怀范仲淹,则隐然有兼济天下之志。末二句馀韵悠长,有年少气盛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壮怀。

〔2〕“风雨”二句:语本唐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诗:“川上风雨来,须臾满城阙。岧青莲界,萧条孤兴发。”湖,当指作者家乡新城(今属山东桓台)以北的锦秋湖。新城在邹平以东偏北。萧条,寂寞冷落。《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寞其无人。”飞阁,即指醴泉寺高阁。

〔3〕殷(yǐn隐)雷:轰鸣的雷声,大雷。《诗·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毛传:“殷,雷声也。”眉际:眉睫间,比喻迫近。

〔4〕寥廓:空旷深远。《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5〕空濛:指缥缈迷茫的境界。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6〕“大泽”句:谓山川壮美,故有灵异寄生。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大泽,大湖沼。

〔7〕偃(yǎn眼):使停息。雕鹗:指鹰鹫一类的大型猛禽。

〔8〕鸿(hónɡ红)濛:迷漫广大的样子。鸿濛,又作“鸿蒙”。

〔9〕错:隐藏。

〔10〕淙(cónɡ丛):瀑布。南朝梁沈约《被褐守山东》诗:“万仞倒危石,百丈注悬淙。”

〔11〕“怅然”句:清惠栋注:“《长白游诗》云:‘望远怀古欢。’”宋朱熹《汲清泉渍奇石置熏炉其后香烟被之江山云物居然有万里趣因作四小诗》之四:“慨然思古人,尺璧寸阴重。”

〔12〕“大雅”句:语本唐李白《古风》之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琦注引杨其贤曰:“《诗·大雅》凡三十六篇。《诗序》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大雅》不作,则斯文远矣。”这两句诗凸显了清初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向往太平盛世、天下大治的心态。......


媒体评论



寂寞的名山事业——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晓岚)

 

*近,《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热门话题,“无名氏续”挑战了高鹗作为续书者的“常识”。实际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发生变动,此后一直延续,如今竟随着“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发酵成了“新闻”。

    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出版,或许就是这般“炒冷饭”的事业。年复一年,修订、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罢,即使细小变化的背后,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学术争论,但读者和媒体对此并不敏感,能像《红楼梦》署名这样传播开的,极少。正是这寂寞的事业,构筑了传统与经典的坚固大厦。

    在《红楼梦》署名问题沸沸扬扬之际,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实际上,该社的“四大名著”,按传统亦属于这套丛书,数十年来堪称*通行、读者认知度*的版本。古典文学的阅读,绕不开读本丛书,而丛书的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讲起。

    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读者

    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所在地,破旧得令人倍感亲切。在书和资料足以把人埋起来的古典编辑室,青阅读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中国古典部分)》,内容是三套古典文学书系的选目和基本方针,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涵盖历代的诗词文曲小说等等,共五十种,还详细列出了丛书序言或后记的写作要求。

 

    “读本丛书,是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编选、标点、注释。所谓‘读本’,就是以大众普及为目的,供大家阅读用的一个版本。”长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1958年,读本丛书被正式命名,它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冯雪峰主持创建人文社,从全国招纳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古典部主任是聂绀弩,还有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舒芜、周绍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为满足社会上对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影印了一批书。“那时候国家图书馆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来,我们的《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都是根据宋版书影印的。”与此同时,社里开始规划和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们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影响特别大,它实际上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的开始。”周绚隆说。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不是学界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读者的,要选择优秀的底本,加新式标点,校勘注释,形成一个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给广大人民群众阅读”。1958年是出版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仅人文社做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详尽规划,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也在这一年启动,甚至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规划也可追溯至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个国家并不富裕的时代,文化和出版体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气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

    选家和编辑的水平,造就了经典版本

    读本丛书,除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名剧,多数是选本,不仅要点校,还要求编选精当,注释准确。所以选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对此,人文社内部有一个机制,周绚隆概括为:“*,谁值得做;第二,谁能做。”就是说,先敲定经典作家作品,再据此寻找能够胜任的编选者,没有合适的人就先放下,绝不凑合。有些作品,社内编辑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陈迩冬的《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还有很多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人,皆为一时俊彦,像马茂元的《楚辞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承焘和张璋的《金元明清词选》等等,现在看都是很经典的选本。读本丛书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头挚爱,它们手工绘图、书法题签、书卷气十足的装帧设计,也备受称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个习惯,为了维护品牌的严肃性,很多书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义,经过读者和社会检验后才能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像《红楼梦》在五十年代*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的。读本丛书的入选标准非常严格,1958年仅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数种列入丛书。这个规矩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有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书,才能戴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单品种面世。

    老一辈学者,怎样为了这套书殚精竭虑,学者型的编辑,怎样一字一词地校改,双方怎样反复沟通琢磨,留下许多事迹。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册七十年代《杜甫诗选注》的校样,上面写满了编辑戴鸿森先生的随文批注,以及编选者萧涤非先生的答复,两人切磋商改,细致入微,水平极高。古典编辑室的李俊仔细研读过这份校样,他说:“细读这些批注文字,戴、萧二人商榷学术的画面仿佛映现在眼前。那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术研究在回归正轨的道路上谨慎探索,该怎么走?能迈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这本校样正是当年留下的足迹。”

    古籍出版和一般图书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结束。钱锺书的《宋诗选注》1958年面世,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封杨绛先生的书信,是钱先生去世后,她逐条订正《宋诗选注》的排印讹误。李俊编辑则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他改校样的感受——这句诗里的“恨”,是遗憾之意。造就一个经典版本,需要不断修订打磨,改正讹误,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书经过几代人之手,历时数十年,并不罕见。只要有需求,严格来说就没有终结之时。古籍出版所蕴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讲述编纂辞书的日本电影《编舟记》,精益求精,琐细平淡,无论怎样施以审美的目光,终究是寂寞的。

    当代人做选本,有自己的优势

    “文革”之前,列入读本丛书的书有十二种。据周绚隆介绍,丛书的出版在“文革”中放缓,但并未中断。“文革”后,古籍出版迎来新局面,读本丛书也在八十年代初呈现蓬勃之势。一批在“文革”中被搁置延误的书出版了,重新活跃的学术界贡献了一批新成果,还有一批作品进行了全面修订——像今天通行的人文版《红楼梦》就是这一时期面世的。

    近些年,读本丛书在不断地扩充和发展,一批唐宋以后的文选和诗选陆续加入。周绚隆概括为:“断的补齐,个别版本替换,有问题的修订。”古典编辑室重整规划,丛书下设三个系列:一是四大名著;二是历代诗选,如今从《先秦诗选》到《清诗选》已出齐;三是断代文选,有《唐文选》《明文选》《清文选》等。三个系列加上已有的词选、曲选、四大名剧等,结构更为平衡。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等几个选本很有名,如今由于版权原因,已不在读本丛书之列,《诗经选》更替为褚斌杰先生的选本。至于增补新书必然涉及的编选者问题,周绚隆说,要选择在某一领域有长期投入和深度积累的学者,“我们要避开那些特别忙的学术达人,掌握各种资源的学术组织者,他们是不会给你好好干的。”

    周绚隆认为,今人编选古籍,借助电脑和网络技术,能掌握和利用海量信息,学术研究几十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对作家作品和版本的研究大大细化,与纯粹靠记忆和学养的前辈学者相比,这些都是优势。“但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如老一辈。另外,现在借助各种工具,互相参考,选本的独特性就不如过去那么鲜明。不过,选家的个性和经典性之间未必都是同步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追求经典性,不要遗漏重要作品,希望在保证经典性的情况下有一定独特性。”

    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

    如今,读本丛书面临着新环境,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读者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也在升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明显感觉经典文学的经典版本,销量在持续回升。”周绚隆介绍说,去年人文社的“四大名著”平均销量都过了五十万套,业绩超出以往。而刚面世不久的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印了5000套,很快就加印了。“如果是2000年前后,印5000想卖掉,就要费很长时间。”

    周绚隆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读者对古典文学纸质书的依赖一度有所下降,“但是现在明显感觉到,读者重新开始关注有品质、有品牌的东西。我们再版读本丛书,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市场判断。”不过,他并不一味乐观,“必须承认,古典文学在全民阅读中的占比,跟过去比还是下降了很多,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现当代作品,不管原创的还是引进的,有很多是消费品。但古典文学,即使很轻松的东西,在许多读者看来,也是知识性的,还是有一定的分量,不太容易接受。”

    *近,古典编辑室的葛云波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识破机器人的“伪诗”》,他从作家韩少功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谈起。韩少功把宋代秦观的一首七绝和IBM的作诗软件“偶得”的一首作品并置,让三十多位文学研究生分辨,结果很多人“犹疑不决抓耳挠腮”。接下来,葛云波逐一分析了机器生产的这首诗的“不对劲”之处,实际上从字句到格律破绽都很明显。“熟读唐诗三百首,识破假作不用久”,葛云波觉得,目前并不是机器作的诗有多高明,而是我们自身阅读古典文学的经验不足,导致真伪莫辨。

    显然,积累这种经验,培育对古典文学的感受力,没有捷径,只能从*基本的阅读开始。历时六十余年锻造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就是一套打基础的书。曾经参与丛书工作的人文社老一辈编辑陈新先生认为:“时代变了,如今的出版社大多专注长篇大卷、总集、全集之类,对小打小闹的如选本等作品,基本上已无暇顾及,因此在书店中也很难找到新的古籍选本。但我认为,要弘扬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如果离开优秀的古籍选本,恐怕难以为功。不妨设想一下,一位普通的读者,哪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从篇幅浩瀚的总集、全集中去吸收营养,何况优良的古籍选本,并非真正没有市场。”

让古典文学走出学院的藩篱,真正成为大众的精神营养,前辈们已经做出了示范,能否接续这个事业,就要看出版界、学术界的志向和能力了。比起学院内部的研究和积累,普及恐怕是更艰难、更重大的课题。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