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你知道张九龄的辞职理由是“老妈叫我回家”吗?你知道温庭筠喝多了说胡话,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吗?你知道高适当了十年穷光蛋,最后封官拜将吗?这些发生在一千年前的故事比明星八卦还好看,也更让人感同身受。陈子昂、罗隐、韦应物、李贺……他们是非“一线”唐代诗人天团,但也都是唐代“北漂”,在冷酷的现实中不断争取想要的生活。有的成功上岸、名利双收,有的一生潦倒、成为谈资,但他们的诗文与抱负穿越千年来到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诗歌讲述人生的喜怒哀乐,也用诗歌讲述大唐的光辉与晦暗。这是一本青春版的大唐才子风华录,更是用十个天才诗人串联起的三百年大唐史。
作者介绍
李浩源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在读研究生,以672分的高考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保送同校研究生。从小喜好文史,尤其对唐朝有深入研究,曾参加“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被誉为“唐朝通”。2019年参加电视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凭借扎实的法学知识为人熟知,甚至被网友戏称为“行走的法条机”。
法曹之外,喜好文史。
浅谈格局,漫说悲欢。
目 录
陈子昂:五百年不遇的浪漫
张九龄:盛世的初心
高适:长安不相信眼泪
韦应物:曾有少年时
薛涛:蜀中的绝代风华
李贺:大唐少年的奇幻漂流
温庭筠:总有人命中注定要流浪
李昂:莫生帝王家
罗隐:黑暗年代的光彩
韦庄:洛阳才子他乡老
敦煌文书轶事:挣扎一场,我也曾如此鲜活
后记
附一:诗文原文
附二:参考阅读
试读章节
一
天宝六年(747 年)的冬天,北风凛冽,天色迷蒙,宋州千里平川,地无涯际,层层浓云遮蔽白日,渲染黄晕,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不一会儿,大片的雪花呼啸而下,扑向行人的面颊,打在粗厚的袍上。宋州是中原大城,这一日天色阴郁,城门外往来者寥寥,郊亭的酒肆还在执着地开张。酒肆门外,站着两个汉子,汉子执着地不肯分别,拴在一旁的老马,冻得左右行蹄。
“令望兄,长安一别,算到今日十余年。你我当时都青春不羁,如今却连酒钱都掏不出来。”
“达夫不要这么说,你将来是要鱼化龙的人。不像在下,还要四处讨生活,没有着落。”
“令望兄,天寒地冻,我还拉着你在这里说长道短,热的酒也没有一杯。我怕耽搁了,令望兄今夜又得在荒村投宿。”
达夫牵过一旁不耐烦的马,董令望拍了拍这仅剩的“忠仆”,跨鞍上马。达夫似乎还有什么话,压在嘴边,咽了下去,只是胡须动了一动。
二人叉手施礼,青丝苍颜,只有这个礼节不曾移转了。
达夫看着董令望的人马,哆哆嗦嗦,逆着北风,跑不了,也走不远。他赶紧追上去,从怀中掏出两张纸,递给董令望,然后当着马头,再施一礼,转身走开。这一次轮到董令望目送达夫,等到达夫的壮实身影没过地平线,董令望才展开纸,读其文: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其一》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别董大·其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诗看罢,董令望赶紧催马,登上沙丘,可天地茫茫,飞雪漫天,竟连半个行人也找不到了。董令望立于马上,对着宋州城的方向抱拳施礼。仰面忍泪,扭头催动马蹄,消失在了皑皑荒原之中。
这个题诗的汉子叫高适,字达夫,行次三十五。这一年是他蜗居宋州的第九个年头,诗名已经有了,功名还欠一点。他总和别人说,自己出身渤海高氏,是一等一的大家族。不但他自己这么说,他全家也是这么认为的,只要是他们家人的墓志铭,无不把籍贯刻成了渤海。可渤海高氏中查无此人。这也不是高家好攀高枝,在那个门第观念森严的时代,谁都想把自己的门第抬高,得别人高看一眼。只不过,这只能在精神上给自己加分,前途方面,高适已经付出了三十年光阴,仍无结果。
二
初冬,天冷,下小雪,三个人拥着加厚的袄子,赶到酒肆喝两杯,暖暖身子。都在长安闯荡,暂时都没闯出什么名堂来,一两杯劣酒,已经是消费极限了。这时,一群梨园的艺术工作者来到酒店,他们年纪尚小、职业稳定,不一会儿就占据了酒楼的好位子。三个老男人识趣,凑到一边烤火,看着这些少年恣意青春。四位华服丽妆的歌姬随之登楼,跟着十来位歌手、乐师一起,弹奏当时的流行歌曲。王昌龄仔细听了听,原来都是当时风行的诗歌,他拍拍两位老兄弟的肩膀,凑着耳朵说道:“哥几个,就写诗这个问题,咱们私下较量很久了,一直没个定论,你们看啊,今天这几个名家,”说着,三人望向那些曼妙的身影,“他们谁唱咱们诗句多,咱们谁就厉害。”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很公道,便躲在一边,侧耳聆听。
不一会儿,歌声响起:“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沾了炉灰,在墙壁上得意地画一道记号,又不敢声张,小声道:“一首绝句啦!”
不一会儿,另一个歌姬婉转开口:“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独是子云居。”这诗,是不久前哭送早逝好友的,高适听了,心里仍不是滋味,淡淡地跟着画一道记号。
此处才歇,那里又起:“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眉毛都快挑上幞头,又画了一道记号。
王之涣坐不住了,他压着声音说:“得意什么!这些啊,都是二三流歌手,文化水平也不高,也就唱唱你们的诗。那些一流歌手,唱的都是阳春白雪,他们不懂,也唱不来!”说罢,他用手一指,正正指向里面最为美丽端庄、受人喜欢的一位,说:“如果,如果哈!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不和你俩比。”高适和王昌龄嘿嘿一笑。
“如果……”王之涣比较严肃,“如果,她唱了我的诗,你们就赶紧从座位上下来,拜我为师!”高适和王昌龄都快忍不住笑,憋红了脸,点头答应,等他出糗。
不多时,轮到了那位双鬟宝髻、铅华动人的女子,她一开口便似珠如玉,满座倾倒,可她唱的,偏偏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兴奋地跳了起来,一只手拿酒便灌,另一只手指着目瞪口呆的二人,说:“你们听听,你们听听!”说罢,大笑不止。王昌龄、高适也放声大笑,互相劝酒。
这边的开怀大笑,引来那边的瞩目。有好事的歌手说:“几位郎君,什么事那么开心?”王昌龄和高适便一五一十把斗诗的事讲了出来。歌手们非常惊讶,原来他们就是作者本人。大家赶紧迎上去行礼,领队的人说:“我们有眼不识泰山!几位才子如果不嫌弃,一起来喝杯酒吧!”这样的好事,三人怎么会嫌弃,赶紧加入开怀畅饮。
那一日,王昌龄已官任校书郎,王之涣、高适尚在蹭蹬之中,心情不快。三人相聚,已是难得;酒肆遇知音,更是幸运。“难道执掌大权的人,欣赏能力还不如这些艺术家吗?”高适心中不解,有些沮丧。不过,他此时已算小有名气的诗人了,务实的高适是不会放过这点积累的。他觉得如果科举之路不通,那么就要去边疆碰碰运气,他开始打听着各地藩镇招募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