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
章太炎生前最器重弟子
《楚辞》大家、语源学宗师、古典学泰斗
汤炳正先生生前作品集
散文中的口述史
一代学人的精神史
“章生前对汤极赏识,以为乃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 “卅年桑海几侵寻,朴学薪传喜有人。”
——章太炎夫人 汤国梨
“汤先生道德学问,向为我所重。故往年主编‘学海钩沉丛书’时,很自然地想到他。”
——著名文艺理论家 敏泽
“除学术上之杰异而外,先生在旧体诗词、散文创作与书法诸方面,均不愧高手。如其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长诗《彩云曲》《故宫行》,甫一问世便被誉‘有元白遗风’;其书法从北碑入,‘雅而逸’、格殊高,而‘极具大家之风范’;至于先生散文之高致、‘别具光彩’而足以卓尔名家者,则有此《听罢溪声数落梅》一书为明证。”
——学者 力之
内容简介
章太炎最器重的弟子
被誉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
鲁迅、黄侃、朱希祖、沈兼士同门
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楚辞学大师汤炳正经典散文
散文中的口述史
一代学者的精神史
该书是著名学者汤炳正的作品集。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为自述成长、治学、游历履历。其中关于师从章太炎的回忆,关于屈原和楚辞的治学经过,关于个人成长和对书的感情等篇章,非常有名。第二辑为序跋集,间有关于语言学、散文创作和治学态度的精妙议论。第三辑为书信集。全书以作者生平为暗线编排,堪称散文中的口述史、文零散文字间的传记。从中亦能看出时代发展变迁,以及中国现当代学者随社会、境遇而转变的治学历程。
目 录
代序
第一辑
失落的童心
海滨拾趣
关于“书”的故事
我写《彩云曲》的前后
忆太炎先生
章太炎先生之日常生活
“孤岛”三五事
从鲁迅先生的“像”说起
海岳烟尘记
重过双石铺
伍非百先生传并附记
追记“花溪小憩”
狮子山的最初一瞥
“劳改犯”的自白
万里桥畔养疴记
屈里寻踪
无名书屋话沧桑
龙泉驿看花所想到的
记姜亮夫教授
学术与友谊
屈 原
我与《楚辞》
治学曝言
自述治学之甘苦
自述治学之经过
第二辑
《东庐诗钞》序
《古韵学管见》前言
“太炎先生遗照”跋
《文字之初不本音说》 跋
《论章太炎》序
“屈原问题学术讨论会”书怀并序
《语言之起源》自序
《渊研楼酬唱集》序
《湘西民歌集》序
《自在》序
《千家诗新编》序
《渊研楼屈学存稿》自序
题《刘伯骏先生绘画册》
旧校本《顾亭林诗文集》跋
“匕首”和“针”
《〈成均图〉与太炎先生对音学理论的建树》结语
第三辑
致李恭(三通)
致汤国梨(四通)
致姚奠中(四通)
致王焕镳(一通)
致汤浩正(二通)
……
前 言
代 序
暮春的飞花,晚秋的落叶,如任凭造物者的惯例去安排,则只不过为大地增添了几许泥土而已。但如果由于气流的变化,则一阵微风,飞花往往会连成色彩缤纷的飘带;一股狂飙,落叶往往会旋成拔地而起的尖尖塔。这一切,都是气的造化,力的旋律。
记得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八年的春节前夕,在清理旧书时,我发现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唯一幸存的两部线装书:一部是《说文解字》,一部是《楚辞章句》。封面都留有旧时的短短题记,前者是购于日机袭击西安之际,后者是购于执教贵州大学之时。由于一九八八年学术界早已解冻,人们的思想也有了活动的空间。当时我抚摩着这两本旧得发黄的书,浮想联翩,回忆起不少往事,也连及种种现实,于是执笔写下我的第一篇散文回忆录《无名书屋话沧桑》。写完之后,好像内心深处有说不出的舒畅。
当时我执笔的动机,除了自我抒怀,并无其他任何念头。适孙儿序波由黔来蜀,读之大喜,几次劝我投给刊物发表。序波的心情我是懂得的,他爱读散文成癖,也发表过一些小品。这时他发现年复一年板着面孔写学术论文的爷爷,竟也写起了散文,不仅有引为同道的亲切之感,也有奉劝我换换空气、松松脑筋的关怀之情;当然我一生的坎坷经历,作为孙儿,也很想要我留下一点痕迹,作为后辈的纪念。总之,孙儿的想法有孙儿的道理,这是很自然的。但我作为长辈,不知怎的,竟也接受了晚辈的提示,并由此引出了我生平的另外一种生活情趣。这也算是学术界的一段韵事吧。世人都说,长辈应为晚辈引路,我看未必尽然,晚辈也未必不是长辈的先行。此后,孙儿序波的那张瘦削的面孔,经常在我眼前浮动;然而他却永远是那样谦逊而沉着,没有丝毫自以为是的味儿。
所谓第一篇散文,我终于在序波已回贵阳之后,把它投给了天津的《散文》。序波不知此情,竟同时也从贵阳把副本投给了北京的《散文世界》,结果两刊都发表了。一稿两投,理不应当,但事出有因,造成错失,我内心一直歉然!好在他们两家也都未见责怪,而且《散文世界》的“编前小语”中竟说:“有味的是老学者汤炳正先生所撰《无名书屋话沧桑》一文,其甘苦难分的沧桑感,正是岁月沉积的结果;通过作者的睿智与豁达的滤炼,更别具光彩。”这无疑又是对我这个初学散文的小学生的有力鼓舞。
正由于有上述那一股又一股的消冰解冻的大气流作催化剂,才使我脑海中行将消失的旧事,逐渐连接成一些断章残篇,并辑成这本小集子。
集子的内容很杂,有的曾散见于海内的一些刊物上。但说它是学术回忆录吧,生活琐事又太多;说它是生活回忆录吧,学术气味又太浓。归类非常困难,似乎没有它的立足之地了,这不免使我有点失悔!尤其是在提起“学术”二字就令人头痛、令人感到寒酸的今天,下笔时如果舍得把内心的陈旧积习净化一下,把个人的曲折经历抛却几分,从而把带有诗意的浪漫主义想象做些渲染,不也会使文章略增光彩吗?但我却做不到。这也许是自己那不可救药的个性在作怪吧?然而我那布满荆棘的人生道路,饱经风霜的清癯面孔,也许被勾画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这也是颇堪引以自慰的!
就是这样一本写生簿式的小册子,在还没有出版之前,竟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与帮助。版式筹划,由李大明同志负责;参加抄写与校对的,又有我的老伴潘芷云,学生李诚、熊良智,孙儿汤序波等。所有这些,我将永矢弗忘!
汤炳正
一九九六年三月廿一日
写于渊研楼,时年八十有六
试读章节
追记“花溪小憩”
(一)
贵阳之胜在于花溪。而花溪之美,在于山环水绕,竹木丛郁,饶有江南风味。我风尘仆仆从沦陷区逃出后,几经周转,最后落脚在贵阳,这应当说是个“小憩”。因而巍然于花溪之畔的一家小小的旅舍“花溪小憩”,不仅建筑玲珑雅致,名字也实在取得好。抗日战争中流亡到西南的游子们到这里,也许会跟我有共同的感受吧?
我到贵阳之初,是任教于贵阳师院,兼课于贵州大学。贵大离城约二十公里,即在花溪之畔;兼课的老师每周都以“花溪小憩”作为临时住宿之地。我真正饱赏花溪风光,领略花溪幽趣,即在这时。后来我正式任教于贵大,宿舍反而有些简鄙,离花溪也远了一些,令人感到遗憾。但星期假日,偶然散步花溪,小别重游,亦倍觉亲切。
回忆当时兼课于贵大,每周一次小住“花溪小憩”,备课之余,有时徜徉于山水之间,有时把卷于回廊曲榭之际,恍如置身世外,心境怡然。最近翻检书笥,偶见一本线装书中,夹着一张老得发黄、字迹模糊的烂纸片,竟是当时写下的一首七绝,颇引起我对往事的一些遐想。其诗云:
蝉翼纱窗静里开,
麟山一角画中来。
踟躇已忘心头事,
听罢溪声数落梅。
其时闲适之情,宛然可见。
古人对某一风景胜地,往往标榜什么“八景”“十景”之目,数目不足,则勉强拼凑,殊觉无谓。我对花溪之胜,适意之外,便觉有趣,初不计时人如何品评也。记得一九四六年秋,我与姚奠中兄偕著名教育学家罗季林先生散步于花溪灞桥之上,桥下小瀑飞溅,桥畔疏柳垂丝,游目骋怀,自得其乐,共议合照以留念。姚兄工填词,事后曾写小令于合照之背,以记其事。这张照片我一直保存到现在,每一展现,为之神往。兹录姚兄小令《菩萨蛮》如下:
秋溪雨霁人踪悄,
两行衰柳随溪绕;
灞上卧长桥,
徘徊听怒涛。
四围无限绿,
几点青山簇;
梦影聚天涯,
不知何处家。
当时像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即使在风景绝佳处,亦难免有天涯沦落之感。
(二)
又记得,是个盛夏季节,潘君芷云因事来花溪镇。那时她离婚一年,颇有人生坎坷之感。一天相约同游花溪,信步溯花溪而西,两山夹水,渐入幽境,亦即时人所称的“碧云窝”。我们偕坐巨石上,看云观水,闲话生平,有时也谈谈诗词,竟忘却外界的炎热。古人有诗云“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庶几得其情趣。少顷清风送来一阵疏雨,芷云带来一柄太阳伞,这时只得撑伞共障之。雨过之后,比来时气候清爽多了。此行如必命以雅称,则谓“碧云消夏”可也。
一次新秋的晚饭之后,我独自散步,行至花溪附近,忽与潘君芷云邂逅相遇。原来她是来花溪镇上访同乡人的,亦因饭后无聊而独自散步至此。我们遂相携同游。芷云曾任教于“花溪中心小学”多年,故对花溪一草一木,似乎都有深厚感情。畅游之际,经她一一指点,便觉山山水水都有妙趣。花溪四围都是山,如麟山、龟山、蛇山诸胜,皆以形状而得名。麟山最高,陡峭多石,嶙峋如歧角。蛇山则逶迤绵延,上多乔松。天色渐晚,我们漫步于蛇山之上,一轮新月,出现于松间,晴空澄澈,四顾无人。此时,不仅忘却人间,更不知身在花溪。少顷,麟山磷火闪灼,四出如散星;松涛震耳,凉气袭襟袖。颇有东坡 《赤壁赋》所谓“凛乎其不可留”之势,乃相别而归。
我跟芷云的花溪之游,三十多年之后的一九七七年春,芷云路经贵阳时的忆花溪诗,犹可见其情景。诗云:
人生何短促,
回忆少年期。
坐送闲云去,
静看归鸟迟。
溪声留客处,
月色送人时。
往事如前世,
陈踪入梦思。
经过回忆而出现在芷云笔下的诗境,确实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