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总有一些年份,注定会在时间的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党全国上下同心、顽强奋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得到解决,也必将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宏伟的史诗。为了更好地记录、书写和讴歌新时代,2019年9月中旬中国作家协会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开展“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组织二十五位优秀作家深入脱贫*线,创作一批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的报告文学精品,力求全面、精准、生动地反映脱贫攻坚工作进展与成就。百花社从中精选出六位著名作家所创作的六部精品,并以丛书的形式出版,向祖国和人民报告全国各地的脱贫攻坚成果,反映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奇迹与人类壮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作家协会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之一,着力于书写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脱贫攻坚战。鲁甸县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属*贫困县。近年来,鲁甸县根据不同贫困状况精准施策,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作者深入鲁甸县,实地走访,做了大量调研,以甘家寨灾后的重建与搬迁等为叙述重点,全面反映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展示了云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辉煌成果。细节与全景,温度与人情,脱贫一线人员的责任与担当,人民生活的沧桑巨变,在此书中得到开阔且生动的具象呈现。
作者介绍
次仁罗布,1986年毕业于西藏大学藏文系。西藏自治区学术带头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西藏民族大学驻校作家。出版有长篇小说《祭语风中》、中短篇小说集《放生羊》《界》《强盗酒馆》等。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金奖等奖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西藏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西藏文学》主编。
目 录
序 / 001 第一章 浴火重生 / 001 一、破碎 / 001 二、温暖 / 012 三、乔迁 / 023 四、日子 / 042 第二章 花椒树上结幸福 / 061 一、梦小康 / 061 二、破困局 / 071 三、红八月 / 085 四、共富裕 / 101 五、无限美 / 115 第三章 卯家湾的春天 / 123 一、姚太银 / 123 二、刘双剑 / 133 三、蒋忠历 / 144 四、卯家湾 / 152
前 言
云南,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在全国她有很多极响亮的名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材之乡等。人们总是将她与美好、富庶联系在一起。 云南省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以金沙江为界,同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邻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同老挝、越南等国相邻。由于她北靠广袤的亚洲大陆,南连位于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中南半岛,处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控制之下,又受高原区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这里雨量充沛,境内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加上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众多民族,造就了云南独特的多元文化和斑斓的人文景观。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世人把云南视为心中的旅游胜地,昆明、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普洱等地名扬天下。 在外人的眼中,这样一个地方,跟贫困是很难联系到一起的。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今后5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个百年奋斗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这是党和政府吹响的号角,是向贫困、落后发出的战斗宣言。 贫困是人类美好幸福生活的敌人。 小康社会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夙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节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此刻,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奋斗不止。 云南省又是以怎样的姿态,投身到这伟大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的呢? 2019年12月中旬我赶到昆明,住在云南省扶贫办隔壁的一家宾馆。 第二天,扶贫办负责宣传的处室领导接待了我,他们介绍了云南脱贫攻坚的整体情况,还为我准备了相关的资料。 在几个小时的交谈中,我切身感受到云南脱贫攻坚一线战斗人员的情怀与担当。自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以来,奋战在一线的支部书记就有2﹒6万人、驻村干部12万人,他们沉潜到贫穷、偏远的村子,放弃了周末,放弃了节假日,放弃了休假,一心扑在脱贫的工作上。许多干部夫妻,周末开着车带着小孩,买上大米、面粉、食用油,到偏远的对口帮扶村民家里看望慰问,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许多干部由于长年累月在村子里工作,身患重疾,但仍坚守岗位;也有许多干部倒在了工作的岗位上,再也没有能够站起来…… 正如云南省扶贫办宣传处冉玉兰处长所说:“我们就是把脱贫攻坚当成一场战役在打!” 我在云南的那些日子里,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在云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场上,不仅有当地干部群众的身影,还有企业、个人的参与,更有上海市、广东省的介入,形成了东西部合力、全社会介入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 云南省人民政府帮扶协作处牛涛处长介绍:“云南的扶贫任务相当艰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自然、历史、文化的因素,生活状况比较艰难,贫困人员也较多。”据了解,截至2019年,云南省共有88个贫困县,其中27个为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189万户,共752﹒8万人。这充分显现了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组数据也改变了我们之前对云南富庶美丽的想象,只感到云南省的脱贫攻坚任务相当艰巨。 我听人介绍:“云南的脱贫攻坚战打得如何,要看昭通市;昭通市的脱贫攻坚战打得如何,要看鲁甸县。”从这句话我们就知道,鲁甸县的贫困有多么严重,它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中的一个。全县辖10镇2乡,土地面积1484平方千米,这块土地上生活着汉、回、彝、苗、布依等14个民族共46﹒9万人。 以鲁甸的脱贫攻坚作为一个切入点,它的点点滴滴,就是整个云南省脱贫攻坚的缩影。 第三天,我坐昭通市扶贫办的汽车前往鲁甸,出了昆明一路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司机师傅告诉我,中午就能赶到昭通。以前从昭通到昆明要走两天,现在这条高速路通车后,4个小时左右就到了。从他的言语中可看出他对云南省的快速发展由衷地感到骄傲。 沿途的景色慢慢地萧瑟起来,但跟青藏高原比,这一路上还能看到许多青翠的植被。路边村民的三层砖房一座座地矗立,每间房屋都是那样的崭新,门口停着各种小轿车或货车,望着都能感受到他们此刻的日子过得很红火。 司机师傅对我说,他有两年没有休假,这两年都在村子里跑。还说,机关里除了一两个人,都深入基层搞脱贫了。虽然是在闲聊,但我的心里对奋战在一线的人们已肃然起敬。这么多的干部为了让村民实现脱贫奔小康,舍弃了个人家庭的团圆,将精力和时间全部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中,让贫困早点远离,让千家万户过上文明、富裕的生活。时代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也不辱使命,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和能量,为脱贫攻坚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共和国会记住他们的,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昭通市扶贫办主任和昭通市作协主席吕亚平中午接待了我。一同吃午饭时,他们给我介绍昭通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扶贫工作情况。虽然时间很短,但对我来讲收获极大。匆匆吃完饭,我就告别他们,赶往鲁甸县。 到达鲁甸县时,鲁甸作协主席云鹏和扶贫办工作人员郭建勋已在宾馆等候。 云鹏主席了解了我要采访的内容后,胸有成竹地告诉我,去龙头山镇的甘家寨和光明村,再到易地搬迁点,就能比较全面地看出鲁甸县脱贫攻坚的方方面面。 真的要感谢鲁甸作协主席云鹏,我在这三个地方寻找到了很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