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你知道世界上*本书“有手有脚”,会说话,会唱歌吗?你知道如何读懂羽毛、石头、绳子、贝壳和蜡做的书吗?你知道书上的一个个文字是如何在老祖宗那儿发源,然后在世界各地生出子孙后代的吗?在书籍和文字的传奇旅程中,发生了太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每个读书人都值得听一听。
作者介绍
米·伊林(1895—1953),苏联科普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对中国现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其作品《书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钟表的故事》堪称科学文艺作品的典范。
目 录
上篇
第一章 活的书3
第二章 备忘录10
第三章 东西说话16
第四章 画图的文字19
第五章 谜的文字30
第六章 文字搬家41
下篇
第一章 永久的书57
第二章 带子书66
第三章 蜡的书76
第四章 皮的书81
第五章 胜利的纸91
第六章 书的命运104
译者后记160
前 言
译者后记
一九三六年初夏,在印度洋船上颇为纳闷,就把伊林的《书的故亊》从伊洛•文利 (Ilo Venly)的法文译本,译成汉文。打算带回给小侄女序同,当作一件礼物。到了上海以后,才知道这一本小书在国内已有了两种译本。我这一个译稿,自然更没有出版的必要了。
后来,偶然的机会,看到董纯才先生的译本,和我的译本,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才又把张允和先生的另一译本买来比较。原来董、张两先生都是根据英译本重译的,和我所根据的法译本内容颇有出入。其中最重要的是英译本不见了那原书最后一章最末几段文字,另外却又在上篇第三章后面,加上了一个故事,是嘲笑黑人愚蠢的。当初我就怀疑法文本翻译不忠实,就请张仲实先生用俄文原本核对。才知道法文译本是比较忠实的,英译本却把原作增删了许多地方。
这些书本来是给孩子读的,我不明白英译本的译者,为什么不加声明,添上了一段牛头不对马嘴的故事,故意要替英美的儿童,造成一种蔑视有色人种的成见。而且英译本故意截去原书的尾巴,也不明白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此,为求忠实介绍苏联的青年读物起见,我就决定把这个译本重新印刷出版。并且请张仲实先生依照俄文本,加以校订,除了俄文本中对于中国文字了解的一些错误,加以删改外,自信和伊林的原作,已没有多少出入。
伊林说得不错:“每一本书都不是偶然的,因为书的生活断不能和人的生活分离。”从翻译上看来,也是如此。
胡愈之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七日 上海
媒体评论
伊林是一位*的科普作家,他凭借不可多得的才能,把奥妙复杂的事物简单明白地讲出来;他善于运用文艺的形式,散文的笔法,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具体的描写,来引人入胜地讲解科学。
——袁清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这是一本记录书籍演变和文字发展的书籍,生动、有趣的故事会带领你了解很多世界文字和书籍变迁的知识。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伊林的作品之所以为读者喜爱,因为它具有高度的文艺技巧。
——顾均正(现代科普作家、出版家、文学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