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条形条码:
自然流淌
商 城 价
降价通知
市 场 价
累计评价0
累计销量0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天添网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温馨提示

·不支持退换货服务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自然流淌
商品编号:Z29829721
店铺:天添网自营
上架时间:2021-04-13 14:58:34

内容简介



全书围绕作者的个人经历展开,上部“成长岁月 ”包括儿时记忆、知青年代、辗转流光三章,下部从政生涯包括秘书历程、区市参政、离岗以后三章。以自己的视角,诚恳记录下自己经历的事件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感悟,以期通过个人跌宕的人生记录时代变迁,反映时代烙印。


作者介绍



童麟,本名鲁荣平,籍贯湖北武汉,1954年生于四川长寿县(现重庆长寿区),酉阳龙潭镇长大。曾插队当知青,就读农校,历经30多年从政生涯。20世纪80年代初在《乌江文艺》《黔江文艺》发表过短篇小说,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其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自然流淌》部分内容散见发表于《作家视野》。


目 录



上部 成长岁月

第一章 儿时记忆

一、由长寿到龙潭 / 005

二、从小长大的地方 / 007

三、神秘的外来人家 / 012

四、难忘的记忆 / 016

五、小学时光 / 020

六、学雷锋活动 / 028

七、就读耕读班 / 031

八、初次远行 / 034

九、启迪 / 046

十、分担 / 053

第二章 知青年代

一、插队白竹 / 061

二、日出而作 / 068

三、串队 / 081

四、闹五爷 / 086

五、这里的姑娘 / 091

六、抉择 / 098

七、夜路 / 101

第三章 辗转流光

一、走进农校 / 109

二、不期而至 / 113

三、涪陵蹲点 / 117

四、垫江住队 / 125

五、初涉机关 / 132

六、酉阳住场 / 136

七、异地之恋 / 142

八、调往黔江 / 146

下部 从政生涯

第四章 秘书历程

一、新来的年轻人 / 157

二、县府办秘书 / 162

三、党校学习 / 170

四、临时受命 / 176

五、秘书科长 / 183

六、压担子 / 188

七、也有忧虑 / 194

八、冒犯 / 197

九、行署秘书长 / 204

十、苦干之精神 / 210

第五章 区市参政

一、当上副专员 / 217

二、企业改制 / 220

三、城建破题 / 226

四、选择 / 230

五、调到市里 / 233

六、晴天霹雳 / 238

七、走出低谷 / 244

八、承担 / 250

九、环卫划转 / 256

第六章 离岗以后

一、父亲母亲 / 271

二、退休 / 281

三、重逢 / 289

四、路在心中(结语) / 299

后记

让其自然流淌 / 304

附录

关注与鼓励 / 307

人生最是高峰时 / 326




前  言



从诚恳开始

——我写《自然流淌》

童麟


这之前,我未曾想过要写书。退休后,总感到有一种东西在驱使着我,应该写点什么,或许是一直以来的怀旧感使然吧。一年以后,便开始写这部作品,取名《自然流淌》。最初的定位,是与自己,与家人,与朋友,与同事熟人交流,老来再重新提振自己的心灵,让衰老呆痴来得慢一些迟一些,仅此而已。

我生于20世纪50年代。一路走来,和其他同辈一样,也经历了时代的许许多多。逝去的时光,时代的一些图景,因为怀旧,时常又浮现在我眼前。

走过的60多年,我也曾懵懂幼稚过,磨难困顿过,沮丧无奈过,平庸自卑过,痛心疾首过……;当然,也踌躇满志过,努力奋斗过,执着坚守过,勇于担当过……。既有迷茫绝望、隐忍压抑、情绪低落的日子,亦有阳光明媚、春风得意、晴空万里的时候。就这样一路走过。

叔本华说:生命的首要任务是谋生,其次是排解无聊。

置身社会,逐梦“谋生”,排解不时袭来的种种“无聊”,饱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贯穿了我走过的人生历程。其间,何为人性?何为人格?何为坚守?何为贡献社会?何为活个明白?何为人的灵性良心……?这些来自心灵的叩问、萦绕脑际的人生主题,皆与“谋生”相随,与世俗相融,与排解“无聊”相关,也与生命的属性相应。无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检验着一个人怎样与社会相处,与自己相处,检验着他的心性,他的眼界,他的认知和他的人生格局。

已年过花甲,重走一遍走过的路,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下来,或许这也叫“温故而知新”,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从未记过日记,全凭记忆着笔。忆的过程,亦是思索的过程。

我所体会,凡能记住的,一定是有深刻印象的东西。由于种种原因,有深刻印象的东西又不可能都在书中一一展现;未展现的,同样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也让我难以忘怀。动笔后,常常出现这样一幕:写着写着,一些人物,一些情景,竟不知不觉地跳了出来,依然那样的鲜活,却又恍如隔世,让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写到后来,越发领悟,如本书后记所述:“历史的真相,往往通过一些个人化描述点点滴滴地自然显露;人类社会的历史,正是由各个个体的生命事件和故事构成”。历史就像一条长河,它源于过去,渗入现在,最后指向未来;它既有历史的颗粒,又包含现实的因素;它的每一次涨落,无不反映了社会演进的必然,我们每个个体的生命经历,不正也包含在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么?

曾有人问我,你写这本书之前有过什么构想?我回答,并无什么特别的构想,也无系统的谋篇布局。要说有什么的话,那就是立足真实,态度诚恳,放开自我,少些束缚,让经历本身说话。其实很多时候,事实比构想和设计重要许多。

茫茫人海,我是渺小的,却是真诚的。写作中,我尽量避免后天的粉饰,摈弃华而不实和无病呻吟,也不想刻意虚构去应时应景。我忠实于内心,以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视角,诚恳地记录这个时代,反映这个时代。

我平实地记下那些年的经历,那些人物,那些感受,既为逝者,也为生者,意在唤回记忆,感受岁月,体悟人生,并从凡人个体的角度,见证时代风云的变幻,见证国家历史的转折,见证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时也想告诉人们,我们是怎样面对这个时代,融入这个社会,铸就自己的人格品质。

这是我的愿望。费时两年,几易其稿,成稿后,不少人将它当小说读,有的则视为长篇散文,各有认知,也各有体验。如今,终于闻得书香,书稿正式出版,“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让读者让后人去见仁见智,让社会去评价吧。

写到这里,我记起一位文学朋友的一句话。他说:“一部文字作品,我认为诚恳的态度远比技巧重要。”我对此十分赞同。进而联想,何止文字作品?何止写作?“小”到日常生活、柴米油盐、人际相处……,大到世风国运、为政理政、社会治理等,都无不与诚恳相系。诚恳,乃人类良知的基本,人性良心的体现,社会诚信的基础。

时代在呼唤,社会在期盼。投身时代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推动国家民族之兴旺发达,既在于公民的自立自觉自律自省,更有赖于良法善治体制机制的与时创新。我如是认为。

我们个人能做的,那就是在做人、“谋生”谋事、排解种种“无聊”的过程中,在有限的社会人生中,其立言立行,当从诚恳开始(当然也包括写作)。如此,就能够坦然面对社会,面对自己;就可能留得一分朴素,一分纯粹,接近生命的心安之境。

《自然流淌》,献给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


2020年 2月于重庆江北石子山



试读章节



《自然流淌》:
  我的老家,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农村朱鲁湾。父亲22岁与母亲结婚,先后有了我的4个哥哥及我和弟弟。除大哥在武汉出生外,我们其余几个都在原四川省长寿县(现重庆市长寿区)出生。
  听父亲说,日本投降前,武汉一直处于战乱,一些工厂陆续迁往内陆地区,他的一位堂兄在汉口开办的纱厂也迁到位于长江上游的长寿县,并在此新建了秦安纱厂。父亲跑了几年单帮后,随之进了这家厂子。1946年上半年,陆续将我母亲和当时年幼的大哥以及祖母接到长寿,居住县城河街镇鱼市街。这一住就是十年时间,我们后面5个兄弟就出生在这期间。
  20世纪50年代,正是中苏友好时期,由苏联专家帮助,政府决定在酉阳龙潭镇所辖江口地段兴建一座现代化的磷肥厂。建厂急需大批业务骨干,父亲当时在长寿秦安纱厂任财会股长,被先期调往龙潭,参加建厂前期筹备。
  父亲在龙潭待了几个月,觉得龙潭是个适合居家的地方。
  龙潭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街面商铺林立,来往人员络绎不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有一所省立中学,周边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四县子弟均在此就读高中;汽车站附近的龙潭小学也远近闻名,方便孩子们上学读书。镇上不但有公办的镇卫生院、联合诊所,还有不少当地名老中医挂牌看诊。
  这里的日常用品更是十分便宜,各类土特产应有尽有,价廉物美。那时一个鸡蛋只卖两分钱,这在长寿难以想象。特别让人称道的是,此地民风淳朴,镇街秩序井然。许多外省人长期定居于此,乡音混杂,十分有趣。
  父亲回到长寿家中,向我母亲细说了自己的观察和想法。母亲听后甚是动心,也认为确应从长计议,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安居下来,不能再这样漂来漂去了。她主张,既然父亲先调去了龙潭,这个家也应该及早搬过去,早去早安心,一家人好有个照应。于是,迁居龙潭的事就这样确定下来。
  因工作繁忙,父亲有一段时间脱不开身,便商量母亲,先做一些搬迁的准备事宜,待他这一段忙过了,再回长寿一起搬家迁居。母亲本是一个行事果断之人,不等不靠,便自己着手准备搬迁。她陆续卖掉带不走的家具物件,抽时间收拾几大包落地就能管用的日常用品和孩子们的衣物鞋袜,汇集在长寿的全部家人,照上合影照后,于1956年夏天,告别年迈的婆婆和亲朋,带我们踏上迁居龙潭的行程。
  当时大哥才12岁,弟弟不满3个月,我们中间4个兄弟的年龄,依次一个比一个长两岁。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我们兄弟六人还都只是一个个不谙人事的“小不点”,平时都离不开大人照料。而眼下,却像一片片离开根茎的树叶飘零空中,等待着我们的,将是迁徙到不知有多遥远、完全陌生的异地他乡,去重新谋生路求生存,其风险难以想象。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