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条形条码:
唐诗中的绿水青山
商 城 价
降价通知
市 场 价
累计评价0
累计销量1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天添网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温馨提示

·不支持退换货服务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唐诗中的绿水青山
商品编号:Z29858126
店铺:天添网自营
上架时间:2020-11-04 13:37:45

编辑推荐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爱护祖国的青山绿水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唐诗中的绿水青山》以唐诗中的山水诗为素材,从中提炼具有时代意义的环保主题,蕴含崇尚自然和环境保护的辩证精神,寄寓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理想的审视。

(2)《唐诗中的绿水青山》以山水入诗,是唐人的诗意“朋友圈”。当我们畅游山水有所感触时,可以拍视频、拍照片发朋友圈,也可以写一篇小散文发微博让朋友围观,唐人则更习惯用诗歌来表达登山临水的感受。有的纯粹描写山水,有的则在山水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和体悟。每一处绿水青山背后,都有一个需要我们去发掘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唐诗中国”丛书之一,期望为读者掀开历史一角,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引导读者探寻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故事、爱上中国文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有时代意义,蕴含着崇尚自然和环境保护的辩证精神,这与唐诗中描写自然的山水诗是相吻合的。山水诗寄寓着诗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审美情怀,其中不乏对生活的思考和理想的审视。本书突出“三名”,即名人、名胜、名篇,使读者在感受跨时空的山水之美,领略唐人笔下的山水神韵的同时,提升山水审美能力,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作者介绍



王士祥,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樊登年轮学堂主讲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出版《名人妙对》《唐诗趣谈》《从小学到大学:必背经典古诗词》《唐诗中的修身智慧》等著作。


目 录



青山绿水入诗来

挥毫嗜酒颇癫狂  桃花溪美神仙境  绿水青山蕴内涵

也曾徜徉山水间  宰相手题政事堂  绿水青山寄酒情

不辨仙源何处寻

欲寻仙境好安民  刘晨阮肇入桃源  此生心系桃源情

摩诘彩笔绘仙源

诗中有画画中诗

白云青霭入南山  山壑林泉任卧游  何故流连山水间

一路青山一路歌

襄阳乘兴访名山  潭边多有流连处  频见泛舟绿水间

田园佳作亦高歌

一生好入名山游

梦游天姥诗仙影  西看明月忆峨眉  泰山亦伴仙人游

天台晓望见溟渤

青莲水畔意悠悠

桃花潭碧跃紫鳞  江上洲传鹦鹉名  欢洽诗仙随绿水

湖映天光溪水闲

清江一曲抱村流

好一处风水宝地  朋友圈里晒幸福  老杜的幸福生活

定居四川的原因

春来江水绿如蓝

乐天为何去杭州  一半勾留是此湖  最爱湖东行不足

一湾湖水救凶年  此生最忆是杭州

山水龙门醉乐天

龙门是乐天游赏地  龙门是乐天功德地  龙门是乐天命名地 

龙门是乐天归葬地

龙门山水多佳话

香山赋诗夺锦袍  文人墨客纷纷来  刘长卿夜游龙门

华山自是神仙界

周王战马放华山  吹箫引凤上华山  诗仙屡记华山缘

韩愈华山故事多

万仞高岩藏日色

武皇祭祀来嵩山  石淙宴饮留佳作  墨客纷纷留雅韵

唯有终南山色在

从来捷径隐终南  半篇佳作登高第  登科成败怨终南

山水终南风景秀

庐山瀑布传千载

名相遥望万丈泉  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协助夺解元

西塞山白鹭飞

画中有画《渔父歌》  不一样的张玄真  震惊江湖《渔父歌》 

同名“网红”西塞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

江寒日静光华满  波撼襄阳临洞庭  洞庭秋月生湖心

曲江岸北凭栏干

每日江头尽醉归  杏园初宴曲江头  大笔如椽斥丽人

上阳花木不曾秋

洛水桥边春日斜  洛水穿宫处处流  上阳宫水流红叶

泣问上阳宫里人

拂水飘绵皆柳色

曾忆陶潜种五柳  曾傍龙舟拂翠华  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州种柳柳成行  科场竟添柳色新

绿水青山染杏桃

人面桃花相映红  却被桃花误十年  花开犹得识夫人



前  言



《唐诗中的绿水青山》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让我申报的节目选题,当大象出版社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与我取得了联系,谈了出版的计划。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唐诗的传播。

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报选题的时候我觉得书写出来会很精彩,可是真要组织材料撰写,则发现搜肠刮肚,寸步难行。不是材料太多,需要忍痛割舍,就是材料不足,无从下笔。我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些感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看到了唐诗的用处。曾经有一个本硕连读的学生打算跟着我读硕士,我答应了他,可是开学的时候他没有报到。原来,他觉得研究唐诗没有什么用处,于是改报了自认为有用的专业。我不能埋怨这个学生,确实在一些人看来,诗歌就是无病呻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2017 年 12 月 1 日,我接到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一位记者的

短信:

我们需要配合央视做新闻,央视记者想做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片子,他们想找古代文学专业的教授提供五首古诗, 要求脍炙人口的,能反映“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五个方面,最好是绝句。由于时间紧急,麻烦您周末帮忙找找, 谢谢!

这条短信让我看到了唐诗的用处。唐人肯定不知道我们党中央会召开“十九大”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所以他们不会提前为我们准备好相关的诗歌。但我们为什么不能转换一下思路呢?唐诗里虽然没有我们期待的高度,但同样也有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歌颂和追求,所以就一定会有我们需要的诗歌。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来越深入人心时,唐诗里自然也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表达,这就是无用之用。这也正是我一直提倡的文学课堂实践能力提升的范畴。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被立为重点教改项目。

其次,唐诗内容的丰富性让我感到震撼。唐代文人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入诗的,诗歌就是唐代文人日常的表达方式之一。他们的社会生活、所听闻或经历的政治事件、对善恶美丑的认知和对祖国山河的审视,都可以写入诗歌。当我们在畅游山水有所感触时,可以拍视频、拍照片发朋友圈,也可以写一篇小散文发微博让网友围观,唐代文人

则更习惯用诗歌来表达登山临水的感受。同样是对山水审美的表达,每个人则不一样,有的人就是纯粹地描写山水,有的人则在山水中融入自己的生命。或许,每一处绿水青山背后,都有一个需要我们去发掘的故事。

再次,我的“唐诗研究”课程有了新的素材。多年来,我一直在为人文班的学生讲授“唐诗研究”课程,讲得时间久了,按说随着对课程越来越熟悉,应该变得驾轻就熟。可事实并非如此,每年面对不同的学生,讲着同样的课程,总感觉是在做简单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通过组织专题、搜罗材料、阅读分析、撰写书稿,我像进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发现了一个落英缤纷的新天地,眼前豁然开朗。原来,以往的教学疲惫是因为个人的故步自封,课堂教学内容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虽然《百家讲坛》节目和图书所面对的观众及读者更易接受通俗性、趣味性的内容,但对这些材料的组织和思考则可以有学术性的表达。换句话说,写出来的书稿可以照顾读者而强调故事性多一点,语言轻松一点,但作为课程内容讲述的时候,则完全可以学院派一点。

稿子写完了,节目还没有录,或许录制节目时内容会做出明显的调整。但不管怎样调整,都是为了利于观众接受。所以,请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指出我的错误,让我在修改时进一步完善,少一点遗憾!


试读章节



中有画画中诗

王维写的《桃源行》登峰造极,是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再造,通过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将桃源塑造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仙境,从而赢得翁方纲和王士禛的高度评价。如果您对这位诗坛巨匠有所了解,就不会感到意外了,因为大文豪苏轼曾经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过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创作是诗画结合的,他写诗的时候,脑海中本就有画思涌动。写《唐才子传》的辛文房也说:“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王维的诗和画都是绝妙上品,特别是在表现山水方面,很有天赋。我们下面就跟随王维去山水田园中走走,通过他的诗句来体味一下绿水青山的美感。

白云青霭入南山

说到山,大家马上能想到的是五岳名山,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山是终南山。“终南山”也是经常上头条,不是房租高涨终南山隐士被逼重返红尘,就是中央重拳出击拆除终南山违章别墅。我们也来蹭蹭热点,从终南山说起,看看王维的终南山情结。我觉得,王维对终南山的情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叹终南,第二是画终南,第三是住终南。

先讲叹终南。这里的“叹”是赞叹、感叹、惊叹、咏叹的意思。王维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为什么会对终南山如此把持不住呢?主要是因为终南山太宏伟了,那里的景色美得让人沉醉。我们还是从王维

的诗中来具体感受吧。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全唐诗》,第 1277 页)

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终南山》。我在“全唐诗库”中以“终南山”为关键词搜索了一下,仅题目中有“终南山”三个字的就有 36 首。通过细读对比,王维确实更高一筹,让没到过终南山的人对终南山肃然起敬,心向往之。前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从纵和横两个维度写终南山绵延广袤的总貌,“太乙”就是终南山的主峰太乙峰,高插云霄,几乎和天空相接。这里的“天都”有人认为是长安,甚至认为“天都”作为长安的代称就是从这首诗开始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这里的“天都”是形容太乙峰高峻险拔,与下一句的广袤形成呼应。纵目四望,终南山连绵不绝,就像与大海相接,终南山波澜壮阔的样子一下子印到了人们的脑海中。

第二联、第三联是作者身处山中的感受,景色奇幻。进过山的朋友都知道,山大了确实一步一景,甚至一山四季。走在山间,丝丝缕缕的雾气在身边飘飞,远望又是一团一簇,到了近前仿佛又没了踪影,可是等你顺着山路登山的时候,猛地一回头又会发现,白云已经把你刚刚经过的山路给遮住了。我在几年前游南阳五朵山时遇到了这种情形,当时王维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直在脑海浮现,那种感觉很梦幻,有误入仙境的奇妙感。诗人登上山顶俯视,看到的不仅有起伏多变的峰峦,还有变幻莫测的奇景。中央主峰高大宽阔,中峰把终南山分隔开来,千岩万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明暗不同、阴晴迥异,有的阳光明媚,有的昏暗幽昧。

看了终南山的奇幻秀景后,天也晚了,作者终于到了山脚下,估计已经累得够呛,只想找个地方美美睡上一觉,于是才有了结尾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两句。“隔水”两字看似简单,实则别有用意,看着很近,可是你要绕过去却又很远。所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阔荒远可知。” 所以说这首诗是叹终南山,一叹险峻连绵,二叹景色优美,三叹辽阔荒远。

再讲画终南。王维曾经画过一幅终南山的山石,这幅画搞得原本喜欢到终南山旅游的岐王不再进终南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王维和岐王关系特别好,岐王是皇帝李隆基的亲弟弟。岐王有个爱好,喜欢游终南山,没事就到终南山住几天。有一回,王维到岐王府里拜访,可不巧的是岐王又去终南山了。因为王维是岐王府的常客,所以守门的侍卫没有拦他。王维到岐王书房画了一幅画,画的是一块石头。王维画完之后,题上字,落上款,还盖上了章。岐王回来一看,桌上有一幅画,通过题字发现,王维画的,“甚宝之”,越看越喜欢,就把这幅画装裱了一下,挂在正堂之上。从此以后,岐王每次再想去终南山游玩的时候就搬把椅子往画前一坐,“独坐注视,作山中想,悠然有余趣”(《王右丞集笺注》)。岐王一个人坐在画前,盯着这幅画,想着自己是在游终南山,这叫神游,一不费鞋,二不费力。王维这幅

画改变了岐王的爱好,从此以后,岐王很少再踏进终南山。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想象王维对终南山有多么熟悉!神奇吧?

更神的还在后头。《琅嬛记》中说:“一旦大风雨中,雷电俱作,忽拔石去,屋宇俱坏,不知所以。后见空轴,乃知画石飞去耳。”有一天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岐王坐在室内欣赏这幅画。眨眼之间他发现画上的石头没了,房顶上有个窟窿,他本以为是房顶漏雨把画石冲掉了,可是伸手一摸,纸是干的。岐王纳闷儿,石头去哪儿了?这是唐玄宗时期发生的事情。后来到了唐宪宗时期,高丽国的使臣给唐朝送回来一块石头。高丽国的使臣说,这石头是大唐圣物,因此给送回来了。宪宗懵了,不就一块破石头吗?怎么还是我们国家的?我们这儿也不缺石头,大老远的送石头干吗?高丽国使臣说,某年某月某日,狂风大作,从大唐方向落高丽国一块石头,这石头旁还有题字和手章,王维的。宪听完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真的假的?邪乎啊,赶紧找来认识王维的人,看看他的手章是不是伪造的。一看,没错, 确实是王维的字和章,丝毫不差。这个故事足以说明王维的画有多么出神入化!

最后讲住终南。能在终南山下有一套院子、一处房子,那是很多人的梦想。巧了,王维就是在终南山有别墅的人。王维有一首诗《终南别业》,“别业”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常住的宅子之外另建的一处别墅。王维还曾买下宋之问在辋川的别业,写过《辋川闲居》《辋川别业》。我们下面结合《终南别业》这首诗来分析王维在终南山的生活。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唐诗》,第 1276 页)

从“晚家南山陲”一句来看,王维住在终南山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由开篇第一句可知,这是王维中年后的经历。这里的生活是随性自在的,作者经常在山林间信步悠游,那快意自在的感受一般人是很难体会的,要不他怎么会说“胜事空自知”呢?看着有些落寞,但有时落寞反而是一种奢侈的生活状态。“每独往”“空自知”与其说是作者的无奈与孤独,不如说是他沉醉于山林间的常人难以理解的快乐。

山高则水长,王维顺着山间小溪漫无目的地散步,不知不觉之间便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了,让人很扫兴,但作者索性席地而坐,抬头去欣赏那天空的风起云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山林间流淌的小溪也好,无心飘荡的白云也罢,都像作者那样自在闲散,真是像沈德潜说的那样“行所无事,一片化机”a。作者在水穷处与白云的交流,更是“空”的体现,王维似乎摆脱了凡间俗世的烦恼,达到了与眼前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作者眼前是画,而作者本人又身处画中。

作者在山间碰到了“林叟”,于是二人尽情说笑,无拘无束,以至该返回了作者也没有觉察到。要知道,作者是伺候过皇上的人,是在官场上颇有身份的人,像“林叟”这样的人平时见了王维是要跪拜磕头的。可是今天王维毫无身段,如此洒脱地与他高声谈笑,悠闲自在、物我两忘的形象跃然纸上。从这首诗来看,王维和“林叟”如同两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把终南山当成了忘记世俗世界的乐土,在这里得到的不仅是探幽寻胜所领略到的大自然的美好,还有超越身份感的悠闲自得的交谈。这就是王维住在终南山的日常生活,悠悠自得。


内文图片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