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国家监察行动之破局者》为小说,以滨海市监察委第七监察室主任郑海生与同事在办理贪腐案件中遇到的一系列人物、事件为主要故事脉络,描述了监察委办案人员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故事。辅线以郑海生与女儿之间的父女关系为主,结合主线,展现了郑海生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
作者介绍
海剑,法律人,学者,作家、编剧。先后就读于江苏省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1996年8月进入司法机关工作至今。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海剑影视工作室负责人、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文学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出版文学作品《高级检察官方工办案纪实》《中国高智能犯罪调查》《心魔》等30余部。
编剧影视作品《正义使命》《致命关系》《身份疑云》《交锋24小时》《情满万家》《猎狐者》等50余部。
目 录
第一章
限时缉捕 / 1
所以啊,抓不住赵富水,我们就没法儿定性刘海彬
那三百万是不是贪污受贿!要是二十四小时之内还没法
儿定性的话,那到时候就得放人!刘海彬要是一出去,
再想发现问题可就难了!
第二章
自杀隐情 / 79
门终于被撞开,郑海生和林枫跑上了楼顶平台,陆
海平正站在楼顶边缘。
“陆海平!”郑海生和丁红梅几乎同时冲他喊,他
茫然地回过头看着他们。
第三章
深夜举报 / 115
试读章节
闷热的夏季使一切变得漫长,包括日照、时间以及浮躁的心情。昨天,郑海生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是一位好久没见的中学同学打来的。他到滨海市出差来了,进了宾馆稍稍安顿之后,就给郑海生打了个电话,问他什么时候有时间见个面。
郑海生的这个同学,虽然在上中学时成绩一般,但涉猎的杂书不少,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也算是班上的智多星吧,郑海生当时很崇拜他。高中毕业后,他没考上大学,去驾校学了汽车驾驶,现在已经是一个民营运输公司的合伙人了。郑海生和他的友谊,从中学一直保持到现在。
第二天晚上,郑海生来到他住的宾馆。一起吃过晚饭后,他们在大堂的休闲茶座又聊了很久。可能是因为近几年我国司法系统出了不少知法犯法、贪污受贿的案例,也许是郑海生的职业让他不放心,想从侧面给老朋友敲个警钟——在聊到最近刚发生的一起地级官员贪污受贿的窝案后,他很真诚地对郑海生说:“有信仰的人,在内心深处一定是有所敬畏的。”
郑海生听出来,他是希望自己能上对得起头上顶着的国徽,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中间对得起平民百姓。
“敬畏?敬畏什么?敬畏神灵吗?”郑海生想逗逗他,故意语带讥诮。
“不,是——”友人一脸郑重,用手指指头顶的天空。
“天理?”
“老天爷!神灵!”
郑海生和他几乎同时脱口而出。
郑海生知道他想表达的意思。
郑海生说:“天理在人心,法理在人间。我是一个法律工作者,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无神论者。我不相信任何神灵,但我内心有敬畏。每当我面对飘扬的国旗、庄严的国徽、肃穆的法庭时,我会不由自主端肃我的身心。如果说人的内心里必须要安放一个神灵的话,那么,这些就是安放在我心中的神灵。就算我心里没有神灵,就算我不是一名办案人员,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豁达、‘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做人底线,也是我的座右铭。”
听郑海生这么说,他放心了。
他说:“我相信你。”
媒体评论
法律人、作家、编剧、学者海剑积二十年检界职业生涯,通过十余载深入追踪、采访,从个案研究、文献分析和社会调查入手,集社会作家的敏锐、学者的思辨、检察官的严谨,创作了这部既触目惊心而又发人深省的一线纪检监察干部办案实录——《国家监察行动之破局者》。
书中共描述了七起贪腐罪案,每一起罪案,都有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客观背景,也有隐秘而幽暗的心理渊源。作者海剑以详实的细节描述及客观冷静的剖析,无情地揭露了落马官员的贪腐事实,深入挖掘了贪腐者被贪欲、傲慢、自大所摧毁的可悲人性。而在再现这些官员违法犯罪和认罪服法事实的过程中,作者全方位讲述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巩固和拓展反腐败斗争胜利成果的故事,充分展现了近些年国家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为一部以真实案例为基础的作品,本书遵循纪实文学的创作规律,运用简洁果断,富有冲击力的语言,聚焦监察委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风险与考验,为我们呈现了一幕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反腐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