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条形条码:
人间逍遥客
商 城 价
降价通知
市 场 价
累计评价0
累计销量0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天添网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温馨提示

·不支持退换货服务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人间逍遥客
商品编号:Z29857504
店铺:天添网自营
上架时间:2020-11-04 13:36:54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都有陷入黑暗、不幸、困顿的时刻,但我们都知道不会一直如此。本书收录的6篇中篇小说,均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迷失与清醒。迷失并不可怕,穿越迷途,生命会变得更加辽阔与丰盈。

余华《现实一种》讲述执念对心灵的摧毁,只有放下执念,心灵才能摆脱束缚,收获自由;迟子建《零作坊》启示我们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种种冲突后,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命运……6个故事照见我们内心的执迷与疯狂,照见生命的困境与局限,进而启示我们如何拨开迷雾,放下无谓的执念,活出更洒脱、更逍遥、更通透的自己。



作者介绍



余华,著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等。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等。


迟子建,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等,三夺鲁迅文学奖,曾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


李佩甫,著有小说《生命册》《羊的门》《城的灯》《无边无际的早晨》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等。



目 录



1 前言

001 现实一种——余 华

043 余华的残酷与准确——重读《现实一种》 陈晓明

049 伏羲伏羲——刘 恒

135 刘恒与新写实 王 干

141 无边无际的早晨——李佩甫

196 何以无边无际?——重读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何向阳

205 状元媒——叶广芩

255 京味文学的“新状元”——读中篇小说《状元媒》 贺绍俊

259 零作坊——迟子建

322 一次抒情变奏——重读迟子建的《零作坊》 张燕玲

327 心爱的树——蒋 韵

370 无常之常 孙 郁



前  言



70 年的文学风景

2020 年9月,是《北京文学》创刊70 周年大庆。

70 年,是历史的一瞬,却是一本杂志漫长的历程。70 年,一路风雨,一路坎坷,一代编辑家高扬文学理想,不辞劳苦,风雨兼程,长年累月在《北京文学》默默耕耘,一批批作品在此问世,一茬茬作家在此成长,一代代读者执着关注、倾情阅读……

70 年来,《北京文学》始终是新中国文学百花园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苗圃和亮丽风景。因此,为《北京文学》70 年历程撷取一处处风景、一丛丛花卉,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为创刊70 周年庆典献礼的重要计划和自觉行动。然而在这漫长的70 年里,所发表的作品数以万计,时代跨度大,作家人数多,内容浩如烟海,风格多种多样,作品选择难度很大。

为了尽可能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北京文学》创刊70 周年不同时期作品的风貌,从2019 年下半年开始,《北京文学》编辑部就组织全体编辑反复策划研讨,对70 年以来在《北京文学》发表过的作品反复讨论、遴选,同时向不同时期曾经在《北京文学》担任过编辑部负责人的一些前辈征求意见和建议,还与本丛书的出版合作方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起,从读者和市场的角度出发,沟通协商,共同研究,最终确定《北京文学》70 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出版篇目,包括中篇小说卷2 册、短篇小说卷1册、报告文学卷1 册、散文卷2 册,总共4 卷6 册。

中篇小说卷收集了邓友梅、徐小斌、余华、刘恒、刘震云、李佩甫、毕淑敏、谈歌、迟子建、蒋韵、叶广芩、李唯共12 位作家的12 部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卷收集了浩然、张洁、方之、王蒙、王安忆、汪曾祺、陈建功、林斤澜、曹乃谦、刘庆邦、铁凝、韩少功共12 位作家的12 篇短篇小说。

报告文学卷由于文体本身有时效性的局限,仅精选了刘国强、陈廷一、李忠效、陈新、叶多多、党益民共6 位作家的6 部报告文学作品。这6 部作品,聚焦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中国梦想、中国故事、中国人物,呈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奋勇争先、开拓创新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特别是彰显感天动地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弘扬与铭记。

散文卷,由于文体本身篇幅相对短小,收集作品数量相对较多,达到33 篇,分上、下两册。这33 篇作品,作者阵容强大,既有史铁生、汪曾祺、贾平凹、梁衡、池莉、周大新、王安忆、毕飞宇、蒋韵、蒋子龙、梁晓声、陈世旭、余华、肖复兴等众多名家,又不乏朱鸿、江子、蒋殊、陈启文、杨献平、陆春祥、詹谷丰、陈奕纯等散文新锐作家,33 篇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可谓篇篇精彩,美不胜收。

可以说,这套丛书所收集的作品都是不同时期广受各界读者关注、阅读和传诵的经典名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北京文学》70 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展现了70 年来的作品精华和不同时期的刊物风貌,也基本上代表了70年来《北京文学》作品的最高水平。

尽管如此,由于《北京文学》70 年来刊发的作品众多,时间跨度大,更由于资料、篇幅及我们的编辑视野所限,本次编辑的丛书仍无法囊括70年来的所有精华,肯定会有遗珠之憾。在此,恳请广大作家、读者及编辑前辈予以理解和谅解,同时我们也诚恳期待各界朋友的批评指正。

70 年的《北京文学》,承载着我们的共同理想,凝聚着我们共同的心血、智慧与汗水,也镌刻着我们共同的记忆与足迹。值得欣慰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已经构成新中国文学发展史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借此机会,我们谨向70 年来所有为《北京文学》付出过心血和汗水的文学界前辈致敬,向广大作家和读者朋友致敬!

北京文学月刊社

2020 年4 月



试读章节



翁史美往廊柱上挂第二盏马灯的时候,鲁大鹏和杨生情抬着一头嚎叫的猪进来了。翁史美一见两个人趔趔趄趄的样子,就抢白他们:“你们一从城里回来,腿就比豆腐都软了!”

他们把猪甩在屠宰台上,不约而同地冲那头毛色肮脏的猪吐了口唾沫。

鲁大鹏说:“这猪死沉,没准吞了主人家的金子!”

“你还有宰金猪的命?”翁史美笑着“呸”了他一口说,“你这个攒了五分钱手就发痒的人,不过是个穷命鬼!”

鲁大鹏讪笑着,说:“马粪还有发烧的时候呢,没准哪一天我在河边走,河里的鱼都主动往我怀里跳,我就不用在这里宰猪混日子了!”

翁史美撇了一下嘴,翘起脚往廊柱上挂马灯。这时杨生情说:“哎,先别挂,让我再看看。”

翁史美扭过头看着面色苍白的杨生情说:“你要看什么呀?”

“你举着马灯真好看。我觉得你比廊柱美,你挂着马灯才对!”杨生情结结巴巴地说。

“呸!我一个大活人,你却让我当廊柱使!”翁史美笑骂着,将马灯挂在了廊柱上。由于挂得急,马灯稳不下来,摇来晃去的,那昏黄的光就给人一种跛脚的感觉,一歪一斜地跳跃。

翁史美走出屠宰间的时候,王军和刘铁飞抬着第二头被捆住四蹄的猪进来了。这猪比前一头嚎叫得还凶,翁史美学着鲁大鹏和杨生情的样子,往它身上吐了口痰,骂它:“你就是个让人吃的贱命鬼,嚎什么嚎?”

零作坊是一座长方形的木房子。最早它是一家农户的马房,后来被一个制陶艺人看上了,就把它命名为零作坊。据说出自零作坊的陶器形态别致,花纹奇幻,售价不菲。这个艺人把他的陶器做了一个展览,轰动了美术界。后来他迁居到深圳去了。

翁史美是从加油站的吴方手里买下零作坊的。加油站离零作坊大约有两公里,制陶艺人常驾车进城,认识了吴方。吴方与他处熟了,就免费给他的车加油,艺人临走前就把零作坊送给了吴方。吴方早就想把空房卖掉,只是没找到一个合适的买主。来谈房价的多数是农户,他们最多出个三五千,而翁史美则大大方方地给了吴方一万五。吴方当时就明白这女人肯定用它做不正当的事情,他想零作坊可能会被改造成一个乡村小旅馆,暗中做人肉生意。他没料到这女人用它做了一个屠宰场,做的也是有关肉的生意,不过是猪的。

零作坊被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屠宰间、住宿处和厨房。住宿处共三间,几名屠夫一间,看人和司机一间,翁史美独占一间。厨房不大,最显眼的是一张圆形饭桌和一口硕大的铁锅。白天这锅用来做饭,夜晚屠宰时,则用它来烧水煺猪毛。

零作坊不通电,更没有自来水,制陶艺人打了一口井,水源问题就解决了。冬季他们用煤来取暖,平素做饭用的是煤气灶。翁史美在零作坊拥有一辆卡车,卡车在拉收购来的生猪的同时,也随时换来煤气钢瓶,补充进他们需要的给养。屠宰的时候,翁史美是不在现场的。她只需提前把两盏马灯挂上就是。两个用木杆搭成的屠宰台的旁边,各伫立着一根雕花廊柱,翁史美把灯分别挂在廊柱上,它们的光焰刚好可以笼罩屠宰台。屠宰通常是俩人一组,每大概要宰二三十头猪。他们晚上六七点钟开始工作,到凌晨才能把活干完。这段时间,翁史美在休息,她听着猪的嚎叫声,闻着弥漫着的血腥气入睡。等她醒来,一头头猪已被对称卸开,一摞摞地摆在屠宰间的矮窗前。猪的头蹄下水被分门别类地放在一个个大塑料袋里,这里是心,那里是肝和肺,另外一处又放着腰子和猪蹄。翁史美所做的,是往肉皮上印一条条的紫色检疫章。她握着一个可以滚动的锤子形状的印章,往紫色印泥上一蘸,印章像磨盘一样在肉皮上一道道碾过,显赫的合格检疫章就堂而皇之地闪现在生肉上了。当然,这印章是她找人私刻的。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她用坏了十几个印章。翁史美常说这些猪肉本来是乡下的野丫头,一旦有紫签加身,就变成了正宫娘娘,可以大模大样地出入市井之间了。把这些未经检疫的猪肉印好签后,屠夫们就会把生肉和头蹄下水抬到卡车上,然后每人吃碗看门人煮的馄饨或者稀粥后,倒头便睡。而翁史美和卡车司机则驾车进城去固定的生肉批发市场把它们交易掉,之后他们在城里采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在正午前赶回零作坊,翁史美亲自下厨,做一顿可口的午餐,等待醒来的屠夫享用。而卡车司机李公言,他则去乡下收购当晚又要屠宰的一批生猪。零作坊的工作虽然简单,但井然有序,几年来一直都是这样。屠夫都是翁史美亲自选定的。由于零作坊是个私屠滥宰的场所,为避免工商管理部门的发现,翁史美除了把自己的作坊伪装成农户,在其前后左右广种粮食和菜蔬外,她在用人上也颇费心机。作坊的人都是由她亲自选定的。四名屠夫中,鲁大鹏年龄最大,五十多岁,是个鳏夫,翁史美是在城里的一条繁华巷子的垃圾箱旁选中他的。鲁大鹏穿着破旧,但他面目沉静,推着一辆小车,在寻找垃圾箱中可当废品卖掉的东西,譬如纸盒、易拉罐、啤酒瓶等。翁史美一眼就看出了他的贫穷和忠诚,这两点都是她所需要的。鲁大鹏在城南有一间低矮的屋子,是他亡母留给他的,除了一套行李和几件简单的家具外,可说是家徒四壁。他卷起行李,把房子借给一个同他一样捡垃圾的人,轻手利脚就到零作坊去了。杨生情呢,他在屠夫中是文化最高的,高中毕业,很年轻,只有二十二岁,长得格外单细,像棵豆芽菜。他连续三年高考不中,神经有些不正常。他喜欢文学、音乐和摄影,常在街上抓拍一些他认为有艺术价值的场景。那天,两个中年男人因为在拥挤的人群中互相踩了对方的脚而大打出手,一个人打掉了另一人的门牙,而另一个人则揪住对方的耳朵不放,一副你死我活的架势。翁史美看见有个男孩举着相机在抓拍打斗的场面,她敏锐地看出了这个男孩有欣赏暴力的倾向,而且也悟出了他没有正当职业。她就上前与其搭讪,就近在一家面馆请他吃了一碗鳝丝面,把生意谈妥了。杨生情来到零作坊时,比其他屠夫们所带的东西奢侈多了,几本小说,一架照相机,一个小巧的随身听。他拍了无数幅屠宰场面的照片,每隔半个月就要进城去冲洗胶卷。透过照片,你能看见屠刀上的血和屠宰台上被苍蝇围绕着的已被肢解的猪,能看到廊柱上温柔的马灯,能看到屠夫叼着烟卷给猪煺毛的情景。屠杀使他兴奋和陶醉,他在零作坊渐渐成长为一个男子汉,个子长高了,留起了胡子,眼神不再是飘移不定的,而且敢和其他人一样无所顾忌地谈论女人了。而他刚来时,别人议论女人时,他都默不作声,眼睛里流露出轻蔑的神色。圆脸而光头的王军,他曾是个抢劫犯,刑满释放归来后,因找不到工作而故态复萌。翁史美是在一家储蓄所里注意到他的。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填一张单据,但他的眼睛却盯着取款的那些人。有个中年妇女取了两千元钱出了储蓄所后,他就跟了出去,翁史美也跟了出去。他们相跟着走进一家小巷子,在一座灰楼前,中年妇女走进门洞,王军跟了进去,翁史美也跟了进去。当中年妇女掏出门钥匙,王军欲对她实施抢劫时,翁史美呵斥住了他。翁史美说:“你跟我干,没有这么大的危险,保证让你月月有钱可赚。”王军便含着激之情来到了零作坊。至于另一个屠夫刘铁飞,他是拖拉机厂的下岗工人,上有老,下有小,老婆常年有病,生活拮据。翁史美是在市里蒙顺桥头那些出劳务的人中选中他的。蒙顺桥每天都站着许多等候雇主挑选的民工,他们黑压压地站成一排,脖颈下吊着一块纸牌,上面写着“油漆、刮大白、装修、搬家具”等字样,看上去像是即将被押赴刑场的犯人。有的时候主来挑选民工,他们为了争活干,有的还大打出手。翁史美见刘铁飞抢活抢得最凶,知道他是最缺钱用的人;又见他抢到活后会跟其他没有揽到活儿的兄弟拱手作揖,说“谢谢你们可怜我”,知道他又是仁义之人,于是就把他招到了零作坊。在零作坊工作的人,必须听翁史美的指挥。他们纪律严明,不许私自外出,更不许外出时带任何人回来。对他们的家人,他们也得守口如瓶。只是说在郊区的一家小工厂工作,不能常回去。几年下来,他们习惯了零作坊的生活,喜欢上了这血腥、隐秘却又自由的屠宰生活。他们晚上屠宰,上午睡觉,下晌时偶尔到田间帮助看门的王爷干点农活。王爷是翁史美从敬老院领来的。她看上了这老人的勤快。他姓王,叫王德顺,但因为他是零作坊里最年长的人,六十七了,所以大家就尊称他为“王爷”。王爷干瘦干瘦的,但他身体健康,耳不聋眼不花。他睡眠好,倒下就睡,每次只需四五个小时。他醒着的时候,总要不停地干活才觉心安。虽然他不是屠夫,但他喜欢在屠宰的时候给人打个下手,喜欢烧水,喜欢打扫凌晨时一片狼藉的作坊。此外,他还爱帮屠夫洗衣裳,晚饭也通常是由他做。他也不进城,每个月领到工钱后,他就把它塞到枕头里。他不信任银行,觉得把钱存到那里,只换回一个折子,是受骗的表现。王爷喜欢侍弄庄稼,冬天的时候,大地一片苍茫,他就常常站在寒风里发呆。而翁史美也乐得他这时节站在外面,因为没有庄稼的遮掩,零作坊看上去就不像个农户。为了免人生疑,翁史美买来两匹马,由王爷放马。

……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