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条形条码:
诸神的复活 中国神话的文学移位
商 城 价
降价通知
市 场 价
累计评价0
累计销量0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天添网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温馨提示

·不支持退换货服务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诸神的复活 中国神话的文学移位
商品编号:Z29856878
店铺:天添网自营
上架时间:2020-11-04 13:36:02

编辑推荐



1.“9个经典神话 《西游记》”重新激活,获得新的解读。

你可知道,神魔小说《西游记》谈论的竟然是个人自由与社会意志博弈的前卫话题?大闹天宫是孙悟空无限膨胀的个性释放?孙悟空的紧箍咒意味着什么?西天取经跟马克思“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后解放自己”的宏伟目标性质相同?形形色色的八十一难象征着自然、社会和私欲方面的艰难险阻?西天封佛后,唐僧给孙悟空念了松箍咒吗?“斗战胜佛”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圈为何没了?

 

2.神话不止是故事,荒诞离奇之外,还有历史文化的真实。

嫦娥奔月是神话,渴望永生是真实。嫦娥形象经历了道教女仙、仙形人性的女仙、仙妓合流的女仙等变化,从仙风道骨到烟火气息到凡情炽盛,彰显了古代文人以男性中心视角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幻想:从注重社会属性到注重自然人性,从注重伦理道德的内美到注重声色之欲的外美。神话从科学意义上讲,似乎已排除出信史,仅剩下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的一方狭小天地。实则不然,画地为牢不如冲出重围,去建构神话的历史文化意义。

 

  1. 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开启神话研究的崭新面貌。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永恒印记,随着文明的进步一步步祛魅。无所依傍的神话,岂是用一句“怪力乱神”就能消弭掉的?如果神话仅仅是一个个荒诞离奇的故事,其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则无从印证。作者关注到神话对文学的产生的母体功能,把中国神话的历史学、宗教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拉回到文学研究的本体中来,探流中国神话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文学嬗变,赋予了新的学术气息。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九个*为经典的神话故事——女娲神话、精卫神话、嫦娥神话、西王母神话、大禹神话、鲧神话、刑天神话、蚩尤神话、共工神话,以及神话的文学“移位”成果——神魔小说《西游记》为个案,探流中国神话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文学嬗变。



作者介绍



宁稼雨,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古代文学与文化、中国叙事文化学等方向。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首席专家。


目 录



绪论  “中体西用”

——关于中国神话文学移位研究的思考

第一章  女娲神话的文学移位

一、女娲造人(造物)神话:灿烂文学之花的渊薮

二、女娲补天神话:文学题材意象的重要来源

三、封建专制制度下女娲女皇之治神话的文学萎缩

第二章  精卫神话的文学移位

一、英雄主题弱化与文学雅俗之变

二、悲冤主题意象与悲悯感伤情怀

第三章  嫦娥神话的文学移位

一、奔月:嫦娥神话的仙话化

二、莅凡:嫦娥神话的伦理化

第四章  西王母神话的文学移位

一、西王母会君神话的仙话化

二、西王母献授神话的双线发展

三、西王母开宴神话的符瑞化

第五章  大禹神话传说的文学移位

一、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

二、大禹游历传说的仙话化

三、大禹封禅传说的符瑞化

四、大禹征伐传说的政治化

第六章  鲧神话的文学移位

一、鲧神话的早期文字记载

二、鲧神话文学演绎的起步与发展

三、鲧神话在诗文领域的文学渲染

四、鲧神话在小说领域的文学叙述

第七章  刑天神话的文学移位

一、刑天神话文学演绎的起步与发展

二、刑天神话在诗文领域的文学渲染

三、刑天神话在小说领域的文学叙述

第八章  蚩尤神话的文学移位

一、蚩尤神话的早期文字记载

二、蚩尤神话文学演绎的起步与发展

三、蚩尤神话文学演绎的繁荣

第九章  共工触山神话的文学移位

一、共工触山神话的早期文字记载

二、共工触山神话文学演绎的起步与发展

三、共工触山神话在诗文词领域的文学渲染

四、共工触山神话在小说戏曲领域的文学叙述

第十章  《西游记》的神话原型与文学移位

一、远观“移位”的神话

二、原型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

三、原型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四、两大原型的深刻意蕴

附录  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与学术视角换代

——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术设想

参考文献

后记


前  言



 “中体西用”——关于中国神话文学移位研究的思考
神话是文学的母亲,这本来是基本的常识。但回顾中国神话研究的历史,却惊讶地发现: 神话与文学的血缘关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研究。以往的神话研究的角度多半集中在历史学研究、宗教学研究,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方面。由于史前文字材料匮乏,在这些研究中,神话材料起到史料替代作用。换言之,神话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它对后代文学所产生的母体哺乳滋养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研究。鉴于此,本书通过对中国神话研究历史的回顾反省,意在借鉴西方“原型批评”关于神话文学移位学说的理论,以及西方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从构建中国式神话研究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在神话研究领域以“中体西用”取代“西体中用”的理论设想和具体操作程序,试图扭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把中国神话的历史学、宗教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拉回到文学研究的本体中来。
一、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回顾
神话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虽然秦汉以来的各种典籍中不乏与神话相关的材料,但其中多为对各种神话题材的文学演绎,涉及神话研究的部分零散而不系统。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神话研究是受20世纪以来包括学术研究范式在内的西方文化渗透影响的结果。
这期间有过三种具代表性的神话研究热潮。
一是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潮。“古史辨”派疑古工作的重头戏就是推翻主要由神话传说构成的中国上古历史。在他们看来,“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等所谓中国上古历史记载都是虚诞的神话传说,并非信史,应该将其剔除于中国历史之外。这种研究的学术背景因应胡适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手段的“整理国故”思潮,而胡适的思潮又来自19世纪以来盛行西方学界的实证主义思潮。因此从根子上说,“古史辨”派的学术根基在西方,是通过中国古史的考证来体现实践实证主义学术思想。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古代神话能否当作信史的问题,至于神话对于中国文学历史产生的母体功能并未得到关注和解决。
二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1949年以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神话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各种与神话有关的多数文学史、小说史均属这个潮流。虽然这个时期的神话研究在古代神话的系统整理和材料发掘方面有重要收获(如袁珂先生的系统神话研究工作),但总体上看,此说把中国古代神话材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起源产生规律的一个解释侧面。其核心理念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的说法。也就是通过神话来解释和揭示远古时期人类创造世界和历史的途径之一,并且用来阐明阶级斗争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意识形态理念。这种研究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作为文学史和小说史,他们的确发现了神话与后代文学之间的关联。如游国恩本《中国文学史》列数了古代神话对于诗赋散文和小说戏曲在文学题材和形象方面的影响轮廓,但这一影响的线索在后面历代文学描述时未能得到系统的勾连和贯通,无法形成一个对早期神话各种题材在后代展衍形态的完整系统印象。但另一方面,该书有关神话内容的核心主线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当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上是对马克思那段神话定义的诠释。如编者认为女娲补天神话在后代“俗说中的解释部分渗入了阶级社会的意识,它把被剥削阶级的‘贫贱凡庸’说成是先天注定的,同时为剥削阶级的特殊地位找到了理由”。类似的阶级斗争口吻在书中每每可见,这种以意识形态理念统摄古代文学研究的方式显然偏离了学术自身的科学客观精神,不利于准确解读神话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真实面貌。
三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学术文化思潮再次强烈冲击中国的背景下,神话学研究再次呈现热潮。自80年代以来,何新、萧兵、谢选骏等人的神话学研究在继承传统神话学研究的基础上又吸收借鉴了西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神话学研究的视野,使中国神话学研究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和阶段。近年来,叶舒宪的一系列神话学研究著作又在前者的基础上有较大进展,被称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重大创新与突破。
在这个学术背景下起步形成的中国神话研究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其研究范式的体系为“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即以西方的学术范式为体系框架,以中国神话的内容为材料加以论证分析;二是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方面,即把神话材料作为还原解析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的珍贵史料,来复原勾勒那个遥远的时代。尽管他们的切入角度和结论各有差异,但基本上是共同具备这两个特点的。
尽管三个阶段的中国神话研究各自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总体上可谓殊途同归,都是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和学术范式铸就的产物,而这个结果和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被迫性和盲目性。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主权方面受到外力干涉和左右,文化学术诸多方面也必然受到波及,成为政治主权受制的副产品。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政治主权得以恢复,文化和学术的话语权与研究范式却没有随之得以复归,而是继续延续被外来文化和学术范式左右的惯性定势。
二、 如何寻找构建中国神话研究的体系
自1949年以来,从国家领导人到各种媒体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说法就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重新当家作主了。”人们在欢呼政治主权的恢复的同时,还未及深入反省文化主权和学术主权的恢复与建立问题。从上述关于20世纪以来中国神话研究的回顾管中窥豹,进入21世纪后,中国神话研究的本位复归就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任务。
因此,在政治主权当家作主已经半个多世纪之后,反思文化价值和学术话语权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了。在此背景下,关于中国神话研究的深化,应该从两个问题寻找突破口:一是要不要变“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寻找和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研究体系?二是要不要跳出以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为研究归宿的神话学研究,回归神话的文学研究本体上来?
平心而论,尽管以往神话研究在诸位先贤的努力下已经成果斐然,但还有巨大的潜力空间需要挖掘和弥补。而中西体用关系的置放顺序和神话的文学本体回归,则是其中的肯綮所在。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不但关系到中国神话研究本身的创新出路所在,更关系到整个中国学术研究范式的母体血液姓“西”还是姓“中”的问题。
首先,用西方格局的学术研究范式来研究包括神话在内的中国叙事文学作品,存在一些削足适履的困境,需要重新考虑体用关系。
现代意义上的以小说、戏曲为主的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始自20世纪初,以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两面旗帜,拉开了现代史上中国叙事文学研究的大幕,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现代框架格局。20世纪中国叙事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主要集中在作家作品研究和文体史研究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确取得了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成就,但同时也掩盖了其难以克服的矛盾问题。作家作品和文体史的研究,其重心主体分别是作家生平思想和作品思想内容,以及作为文体历程的小说、戏曲的体裁历时发生过程。尽管这两个重心主体的构想和操作范式对于20世纪学术局面的形成功莫大焉,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故事主题类型学的角度看,无论是作家作品研究,还是文体史的研究,都无法全面揭示和解释那种既超越单一作品,又跨越单一文体的个案故事主题类型的发生过程及其动因。以著名的《西厢记》故事类型为例,除了大量与西厢故事有关的诗词散文和通俗讲唱文学之外,最能代表西厢故事类型发展演变阶段特征的作品至少有三种: 文言传奇小说《莺莺传》、诸宫调《西厢记》、元杂剧《西厢记》。按照20世纪以来的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模式,这三部作品分别属于不同的文体体裁阵营,对它们的研究也就自然形成三个不同的营垒。然而,它们相互之间所构成的“西厢”故事类型系统却没有成为研究的重心和主角。这种情况在神话母题研究中表现得更为鲜明。比如女娲、精卫神话均为中国神话的重头戏,但在以往的神话研究中,其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的演绎再生情况却鲜有涉及。事实上,女娲、精卫神话是中国文学中女娲、精卫两类题材的渊薮,后代不但相关题材的诗词散文不计其数,而且将其作为故事蓝本搬演的叙事文学作品也数量可观。然而,由于受文体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的樊笼所限,很少有人能从故事类型的系统角度关注、研究二者各自故事的系统形态流变过程和内在原因。这就有必要从中国叙事文学作品的实际出发,考虑以故事类型作为叙事文学关注切入的研究视角,并以之作为中国叙事文学研究的体制范式。
其次,包括神话在内,人类早期的文字记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价值,应该得到全面的开发。迄今为止,中国神话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文化学以及民间信仰等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古史辨”派的神话研究。该派参与学者多,且均为学术名家,成果也煌煌可观。但该派关注问题的重心是历史学,所谓“古史辨”的核心目的就是从历史学本位出发,经过充足的考证,证明与上古历史内容相关的神话内容多为虚妄,故应将神话剔除在信史之外。在考古学方面,学者们希望把考古成果作为神话研究的重要源泉:“神话研究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学家为了解释自己的发掘品,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也要熟悉神话学,只有把神话研究同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毋庸置疑,从这些角度进行神话研究的确非常必要,不能丢弃。但是相比之下,神话的文学属性及其相应研究却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和研究。这是非常遗憾并迫切需要弥补的。事实上,神话与包括诗词歌赋、小说戏曲在内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尤其是作为个案的神话原型在后代文学宝库中不断演绎再生的盛况,至今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重视和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不仅如此,除了神话题材在后代的不断演绎外,随着中国文学各种文体的不断成熟和繁荣,不同文体对于同一神话母题的不同阐释和演绎也呈现出繁荣景象,既具有阅读价值,也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文学角度关注与研究中国神话,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有趣的研究课题。
如果回归以故事类型研究为范式的研究角度,并打通神话与中国文学宝库的关联,回归神话的文学本体研究都是有意义的工作,那么,它的体系建构和操作程序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应该澄清的一个问题是,“中体西用”指的是在中国体制格局的前提下适当采用西方学术营养,并不意味着对西方学术要素的彻底剥离。好比使用那么几块来自西方的装饰琉璃,并不影响和改变一栋四合院建筑的中国风韵,相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