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条形条码:
涧溪春晓
商 城 价
降价通知
市 场 价
累计评价0
累计销量0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天添网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温馨提示

·不支持退换货服务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涧溪春晓
商品编号:Z29856867
店铺:天添网自营
上架时间:2020-11-04 13:36:01

内容简介



三涧溪村属于山东章丘管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经脱贫致富,集体经济厚实。然而,到九十年代,该村却陷入混乱,6年换了6任村支书,村集体欠债80万元,成了一个烂摊子。2004年,乡村女教师高淑贞临危受命,15年如一日,强化班子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敢于担当亮剑,妥善化解矛盾,善做群众工作,吃透“一号文件”,敏锐把握时机,顺势而为发展,终于将三涧溪带成一个先进村。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该村时,给予高度肯定。2019年底,三涧溪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村支书高淑贞被评为“最美奋斗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中,登上“从严治党”彩车。该书紧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成风化人、由乱到治”主题,以高淑贞为主线,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讲述其事发、冲突、解决全过程,试图揭示当代农村的治理进程和发展规律,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范本。


作者介绍



徐锦庚,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现任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兼任山东省记协副主席。出版《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国家记忆》《懒汉治村》《曙光中的足迹》等。两篇新闻作品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教材 。


目 录



自序 破译乡村治理的“密码”

引子 村里的变化可大了

第一章 初出茅庐

一 回娘家

二 释印把

三 清路障

四 拔穷根

第二章 招兵买马

一 下马威

二 烂摊子

三 换班子

第三章 当家理财

一 摸家底

二 夺资产

三 打官司

第四章 舒经活脉

一 用歪苗

二 砸硬壳

第五章 见招拆招

一 拔树苗

二 补牛蒡

三 移寿坟

四 法与情

第六章 针锋相对

一 离间计

二 查黑井

三 亲友劫

第七章 借力使力

一 建公寓

二 迁祖坟

三 盖澡堂

四 三建校

第八章 筑巢引凤

一 凤来栖

二 关猪场

三 扶猪倌

四 荣誉贷

第九章 推心置腹

一 平医闹

二 接皮球

三 姐妹花

第十章 冰释前嫌

一 婆媳怼

二 夫妻怨

三 兄弟阋

尾声 布谷催播



试读章节



这里讲述的,是一位女性和一个村庄的故事。


一 回娘家

这个故事,应该从那场运动会说起。

那是1994年秋天,章丘市明水镇举办农民运动会。主席台上,端坐着镇领导,当中是镇党委书记林子祥。


运动员分5个方队,鱼贯而入。前4个队,队伍松散,步伐凌乱,有的挺胸凸肚,有的抓耳挠腮,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东张西望,像群散兵游勇。林子祥皱起眉头。

“一二一,一二一!”突然,入场口响起口令声,是个大嗓门,有些尖细,显然是女性的声音。大家伸长脖子,朝入场口张望。这时,一支方队走进场,统一穿着运动服;领头的年轻女子,身材高挑,浓眉大眼,短发及耳,显得格外精干。她的身后,是群青年男女,肤色黝黑,动作粗犷有力。

走到主席台前时,女子一声令下:“向右——看!”便举手向主席台敬礼,脚下迈起正步;与此同时,队员们齐刷刷望向主席台,正步整齐划一,胳膊孔武有力,一板一眼,煞有介事,仿佛是阅兵队伍。

一看这阵势,林子祥咧嘴乐了,问身边的镇教委主任:“这个女的是谁?”

“是王白中学的代课老师,叫高淑贞。”教委主任回答,“她既是领队,也是教练。这个方队,是10个村的农民代表,她一手调理的,很认真。”

“这样的能干事!”林子祥频频点头,“她在学校表现咋样?”

“不孬!是典型。”教委主任满意地说,“在我们农村中学,别说民办教师,就是公办教师,入党也很困难。她去年就破格入党了,很不容易,如果不是成绩突出,是不可能的。”

“噢。”望着台下的身影,林子祥若有所思。

明水镇下辖5个管理区,管理区各管10多个村。第二年冬,王白庄管理区党总支书记郭强来到学校,找高淑贞谈话。郭强也是教师出身,曾经教过高淑贞。

“淑贞,想换份工作不?是项光荣的工作。”郭强开门见山。


“啥光荣工作?”高淑贞有点诧异,“当老师挺好的,我很喜欢。”

“领导相中你了。”郭强歪着头,笑眯眯地卖起关子。

“相中我?”

“还记得去年的运动会不?”郭强兜出底子,“林书记注意上你了,想让你回娘家村当支书,你去不?”

“去!”高淑贞磕巴都不打,快言快语,“我非得把这个村治好,也给娘家人长长脸!”

“不过,”郭强打起预防针,“你娘家村可不好干,底子薄,可能会遭人欺负哩。”

“那怕啥?谁敢欺负我,我就同谁打!”高淑贞头一甩,袖一撸,“小时候,男同学欺负我姐,我把他摁在地上揍!”

“哈哈哈!你这个女汉子!”郭强两手一拍,“年底村两委换届时,你就上任!”


高淑贞生于1965年,姊妹8个,她排行老六,上有四姐一哥,下有一妹一弟。她该感谢父母,如果不是父母重男轻女,一心想再要个儿子,她也到不了这世上。为啥想多个儿?就是怕被人欺负。因为父母被欺负怕了。

父亲高家民,排行第三,上有俩哥。16岁时,国民党军队抓壮丁,要把他二哥高家林抓走。那年,高家林18岁。家里正缺劳力,当爹的寻思,老三还小,派不上用场,不如让他顶老二,出去混口饭吃,于是借口老二有病,四处托门子,居然办成了。高家民当了两年挑夫,没少吃苦,发育后身材高大,模样也俊,上司甚喜欢,让他扛枪当兵,还送他进中美特训班。

1948年,高家民所在部队吃了败仗,沿济青铁路,往青岛撤。一天夜里,火车开到一个车站,停下休整。一打听,说是杲家坡

站。高家民一激灵,这不是家门口吗?瞅准一个空当儿,一猫腰,钻进谷子地溜了。炮楼里的哨兵发现后,朝他开枪,子弹跟在后面,嗖嗖地撵。高家民慌不择路,把腿摔断了,但不敢歇息,连滚带爬,逃过一劫,侥幸捡了条命;不敢回家,跑到大哥的女儿家,躲在炕洞里,直到队伍开拔。

这段传奇,“文革”时却成罪状,他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经常挨斗,家人苦受牵连。高家林先是躲到东北,最后含辱自杀。几个孩子也跟着遭罪,不能当红小兵,不能入团,只读到初中就辍学了。

小时候,高淑贞问过爹,你怨人家不?父亲呷了口茶,眯着眼,缓缓回答:“打仗死了多少人?这一片儿,一起出去的好几个,就我一个回来。我已经很知足喽!不怨天,不怨地。”所以,生产队长无论派他啥活,他都很顺从。

“文革”结束后,高家民看到了希望,让闺女帮他写申诉信,诉说自己的冤屈。这样的申诉信,高淑贞不知写了多少封。直到1980年,父亲终于被平反,戴了十多年的“帽子”,终于摘掉,高家终于摆脱厄运,抬头做人。

高淑贞一路读到高中,体育成绩很好,是济南市高中女子乙组5公里竞走冠军,“三铁”(铅球、铁饼、标枪)项目都是第三名。1987年,她高考落榜,赶上县里招聘农村代课教师,顺利入选,被招到明水镇王白中学,担任体育和生物老师。后来,与校团总支书记赵云昌相恋,1988年冬结婚。

高淑贞十分珍惜这份工作,表现很好。学校进小偷时,她不顾危险,一马当先,力擒盗贼。有年冬天,淘气的孩子玩火,把铁路枕木点着了,她带着学生扑救。学校安排她当动物学、植物学老师,她开动脑筋,把课讲得灵活生动。很快,她就脱颖而出,担任学校团总支书记、片区少先大队辅导员,被评为优秀教师;得到组织的

认可,1993年5月入党,进入校委会;随后又被评为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获山东省“青春立功”一等功。

镇党委见她是棵好苗子,有意栽培她,将她树为优秀共产党员,安排在大会上发言,最后决定让她到村里任职。

高淑贞有个5岁的女儿,这时候按政策怀上第二胎,刚6个月。赵云昌担心:“你挺个大肚子,行吗?30岁的人了,好好带孩子得了,瞎折腾啥?不怕别人笑话你?”

“我身体棒着呢,哪这么娇贵?俺娘那时怀着孩子,快生了照样拉沟子种麦子,也没啥事。”高淑贞笑嘻嘻地说,“我没当过官,不知道当官的滋味,想去过把瘾,你甭管。”

“嘁,官迷。”赵云昌撇撇嘴,“受了委屈,别哭鼻子,我可帮不了你,自己找罪受吧。”

“受委屈?”高淑贞一拍胸脯,豪气干云,“我是受委屈的人吗?你放心,我决不会求你。我可说好了,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你不许干扰我。一言为定!”

“行,行,一言为定。”赵云昌苦笑一声。

高淑贞的娘家村,叫东太平。高淑贞的父亲头脑活络,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就偷偷做小买卖,家里是最早的万元户。母亲性格豪爽,古道热肠,学了姥姥一手针灸、接骨的绝活,谁有个头疼脑热,请母亲扎一针就好;谁家生孩子,都会请母亲接生。可惜,母亲患了尿毒症,去世早,没来得及把绝活传给孩子。不过,她豪爽泼辣的性格,全部传给了高淑贞。

1996年元旦过后,郭强送高淑贞上任。到了村里,郭强要开党员大会,费了好大劲,才把党员叫齐。村部是3间平房,低矮破旧。高淑贞同大家见面,她原以为,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会很热情。没想到,一见面,心就凉了半截:说是党员大会,其

实仅有7名党员,个个蔫头耷脑,像霜打的茄子。

郭强宣布:“经明水镇党委研究决定,任命高淑贞同志为东太平村党支部书记。”说罢,他带头鼓掌,高淑贞也跟着鼓,鼓了两下,发现不对头:在场的人,大多表情麻木,无动于衷地坐着,有的低头吸烟,有的交头接耳,还有的阴着脸,头扭向一边;只有两位老人,面容和善,一位微笑点点头,另一位举起手欲鼓掌,见别人不动弹,也放下了手。

郭强有些尴尬,干咳一声,说道:“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提提。”

阴脸扭头的那位,年近60,鼻子里“哼”一声,满脸不屑。他叫高文山,原是煤矿职工,退休后回村养老。

中间几位,分别叫刘秉信、高宝清、高绍雨、高绍武、高绍伟。

微笑点头的老人,便是刘秉信。另一位欲鼓未鼓的,叫苏士华,也是煤矿退休职工。

毕竟是娘家村,高淑贞还是了解的。除了刘秉信是老支书,任职多年,其他几个,任职时间都不长,都是干不下去,被迫辞职的。最后一任是高绍伟。也就是说,除2名退休工人外,全村5名党员,都轮流当过支书。高绍伟辞职后,村里实在选不出人,镇党委只好委派高淑贞。

见大家不吭声,郭强皱起眉头:“俗话说,火车要有车头带,致富要有领头羊。咱村没了领头人,人心都散了,工作停滞不前,老百姓怨声很大,要尽快运转起来。你们都是共产党员,要服从组织决定,积极配合高淑贞同志,把工作抓起来。”

说罢,郭强挨个点名,一遍遍问:“你有意见吗?”

被问者只好逐个表态:“没有。”

问了一遍后,郭强一锤定音:“都没有意见是吧?那好,通过!”

……



媒体评论



《涧溪春晓》让我们领略中国乡村振兴的丰富景象,也让我们认清乡村脱贫小康之后的紧要课题:满足精神需求、提升文明素养、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治理能力,具有强烈的前瞻意识,在同类作品中突出显现“脑力”高度,无疑是扎实践行“四力”的创作结晶,是一部思力精深的书写新时代的优秀作品。


——《人民文学》主编    施战军


《涧溪春晓》通过三涧溪村这扇窗口,揭示当下乡村一个突出问题:如何通过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带领百姓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富足。作者熟悉当下农村生活状况,擅长刻画人物形象,叙事语言简洁明快,注重作品的可读性和带入感,是一部个性特色鲜明的脱贫题材报告文学佳作。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李朝全


如果说,记者要“顶天立地”,“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才能写出真正接地气的报道。报告文学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以草根情怀,倾听百姓所思;以炉火纯青技法,书写芸芸众生。徐锦庚乐此不疲。……不同题材,不同写作手法,徐锦庚娴熟运用,既紧扣现实、生动鲜活,又凝练隽永、精雕细刻。读着读着,似乎听到“轻骑兵”那欢快的马蹄声,“得得得”疾驰而来。

——人民日报社 朱悦华


报告文学作家采访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其作品的深度与广度。显然,锦庚在采访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发现一些优秀的新闻记者,他们贴近生活,目光敏锐,视野开阔,懂得选材,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文学笔法,便得心应手,将报告文学写得流光溢彩。锦庚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位。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家 黄传会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