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家出版社与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牵手二十年
特别推出《余秋雨文学十卷》 余秋雨先生特别认可的版本
内容简介
《门孔》的创作过程,用余先生自己的话说,写得特别挂心,写着写着就会停下笔来,长叹一声,更会在长叹之后哽咽。他说“我用《 门孔 》写谢晋,其实并不仅仅写他个人,而且还写了一个事业,一段历史。同样,当我写巴金、黄佐临、金庸、饶宗颐、白先勇、林怀民、余光中、章培恒、陆谷孙的时候,也不仅仅写他们个人,而是写了一个个事业,一段段历史。……把自己的生命与这些创建者们一起,熔炼成了一部*有温度的文化史。”
《门孔》不仅仅以一个视角创作,还包含余秋雨先生的自我坦示。本书的后半部分,是余先生的娓娓自叙。其中谈到自己与笔墨的关系,与诽谤的关系,特别是与亲爱母亲的关系。全书*后,余秋雨先生又回忆了与妻子马兰的情感历程,成为隆重的压卷。
虽然“那只是一个小小的‘门孔’,却是光亮所在,企盼所在,日月所在,永恒所在。
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创作中,呈现出了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另类基调,他有着深切的人生体验,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中国人的魂魄何在。因此,他的著作,总是在*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白先勇先生曾这样赞扬余先生:“诗化地思索天下。”他笔下的“诗化”灵魂,是“给一系列宏大的精神悖论提供感性仪式”。
喜爱余秋雨先生作品的读者朋友,不妨和我们一起,重温经典,在熟悉的文字找寻全新的领悟,一览余秋雨先生内心的文化盛宴吧。
作者介绍
余秋雨,中国当代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探险家。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历史文化散文凭借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深刻的思考、诗意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更以*创性“文化大散文”文体为中国当代散文开辟了新路,以卓尔不群的品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目 录
自 序 / 1
门 孔 / 1
佐临遗言 / 20
巴金百年 / 44
饶宗颐的香港 / 72
巍巍金庸 / 85
幽幽长者 / 94
书架上的他 / 128
欠君三拜 / 155
仰望云门 / 170
星云大师 / 182
“石一歌”事件 / 194
祭 笔 / 209
侍母日记 / 222
为妈妈致悼词 / 232
我和妻子 / 239
附:余秋雨文化档案 / 273
前 言
一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 余秋雨翰墨展 》中,有一副我的自叙对联引起了不少观众的注意。联语为:“辞官独步九千日,挽得文词八百万。”
我这一生写的书确实不少。记得那个翰墨展除了展出书法外,还辟出一个几十米长的大厅陈列我著作的各种版本,架势之大,确实有点惊人。
很多观众不相信这么多书居然出自一个人的手笔,总是在长长的壁柜前反复查验、核对,最后找到我,说:“看来您日日夜夜都在与时间赛跑!”
我笑了,说:“我从来没有与时间赛跑,只是一直把时间拥抱。”
“把时间拥抱?”他们不解。
我说:“时间确实很容易溜走,但我不参加任何社团、会议、应酬、研讨、闲聊,时间全在自己身上,那就用不着与它赛跑了。”
确实,我平生没有一本书、一篇文章,是受外力催逼而赶着时间写出来的。写作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是十分自在、从容的事。
当然,呼吸有时也会变得急促、沉重起来。例如在那么多书中,有两本就写得特别挂心,写着写着就会停下笔来,长叹一声,那就是《 借我一生 》和《 门孔 》。写《 门孔 》时,更会在长叹之后产生哽咽。
二
哽咽的声音很轻,但在写作中却是一件大事。
我这辈子承受的苦难太多,早已把人生看穿,绝不会轻易动情。但是,也会在一些安静的角落,蓦然发现大善大美,禁不住心头一颤。
心头一颤,能不能变成笔头一颤?文学艺术相信,心头的颤动有可能互相传递,轻声地哽咽有可能互相传递。即便是最隐秘、最难懂,也有可能互相传递。
眼下的例子就是本书第一篇,写谢晋导演的。我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不必细说,但是一发表就有很多年迈的大艺术家带信给我,说他们经历了平生流泪最多的一次阅读。
而且,网上年轻人对这篇文章的点击率之高,也大大出乎意料。
由此可见,文学艺术深处的人性通道,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被堵塞。
这让我产生了某种乐观,于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当作了全书的书名。不错,那只是一个小小的“门孔”,却是光亮所在,企盼所在,日月所在,永恒所在。
三
我用《 门孔 》写谢晋,其实并不仅仅写他个人,而且还写了一个事业,一段历史。
同样,当我写巴金、黄佐临、金庸、饶宗颐、白先勇、林怀民、余光中、章培恒、陆谷孙的时候,也不仅仅写他们个人,而是写了一个个事业,一段段历史。
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机缘,我平日几乎不与外界应酬,却与那么多第一流的当代中华文化创建者们有如此贴心的交情。那也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与这些创建者们一起,熔炼成了一部最有温度的文化史。
对我而言,这个事实既让我感到光荣,又让我感到悲凉。光荣就不必说了,却又为什么悲凉呢?因为这些顶级创建者大多承受着无以言表的身心磨难。他们急切的呼喊,他们踉跄的脚步,他们孤独的心境,他们忧郁的目光,我都听到、看到、感受到了,因此我也就触摸到了当代中华文化的怆楚隐脉。唯有这种隐脉,才可能是主脉、基脉、大脉,而那些浮在上面的,只不过是浮脉、散脉、碎脉,甚至根本挨不到脉。
我在论述中国文脉时,对曾经被大肆夸张的近代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冷峻的宣判,认为它们不仅无法与古代文脉相提并论,而且也远远赶不上已经处于下行时期的明、清两代文学。相比之下,当代反而好得多,因为出现了这部书所写到的这些创建者,而且还有一个更庞大的创建群体,其中包括我的朋友莫言、贾平凹、余华、高行健、张贤亮、张炜、冯骥才、舒婷、杨炼、张欣、陈逸飞、韩美林、吴为山、赵季平、谭盾、刘诗昆、余隆等等,更不必说本来就属于我专业范围的影、视、剧系统了。有趣的是,很多年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基本上处于隐潜状态。即使在哪个社团挂了个名号,也绝不在媒体上折腾。这正契合了我的文化哲学:真正的文脉,总在热闹的背面。阵势豪华的媒体,大多在做相反的文章。
试读章节
门 孔
一
直到今天,谢晋的小儿子阿四,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大家觉得,这次该让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么解释,他诚实的眼神告诉你,他还是不知道。
十几年前,同样弱智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这位小哥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
两个月前,阿四的大哥谢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
现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八十三岁的妈妈,阿四已经不想听解释。谁解释,就是谁把小哥、大哥、爸爸弄走了。他就一定跟着走,去找。
二
阿三还在的时候,谢晋对我说:“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门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门,他就离不开门了,分分秒秒等我回来。”
谢晋说的门孔,俗称“猫眼”,谁都知道是大门中央张望外面的世界的一个小装置。平日听到敲门或电铃,先在这里看一眼,认出是谁,再决定开门还是不开门。但对阿三来说,这个闪着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种永远的等待。
他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因为爸爸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在那里出现,他不能漏掉第一时间。除了睡觉、吃饭,他都在那里看。双脚麻木了,脖子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脱落了,他都没有撤退。
爸爸在外面做什么?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有一次,谢晋与我长谈,说起在封闭的时代要在电影中加入一点儿人性的光亮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产生联想,说:“谢导,你就是阿三!”
“什么?”他奇怪地看着我。
我说:“你就像你家阿三,在关闭着的大门上找到一个孔,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亮光,等亲情,除了睡觉、吃饭,你都没有放过。”
他听了一震,目光炯炯地看着我,不说话。
我又说:“你的门孔,也成了全国观众的门孔。不管什么时节,一个玻璃亮眼,大家从那里看到了很多风景,很多人性。你的优点也与阿三一样,那就是无休无止地坚持。”
三
谢晋在六十岁的时候对我说:“现在,我总算和全国人民一起成熟了!”那时,“文革”结束不久。
“成熟”了的他,拍了《 牧马人 》、《 天云山传奇 》、《 芙蓉镇 》、《 清凉寺的钟声 》、《 高山下的花环 》、《 最后的贵族 》、《 鸦片战争 》……那么,他的艺术历程也就大致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为探寻期,后一段为成熟期。探寻期更多地依附于时代,成熟期更多地依附于人性。
一切依附于时代的作品,往往会以普遍流行的时代话语,笼罩艺术家自身的主体话语。谢晋的可贵在于,即使被笼罩,他的主体话语还在顽皮地扑闪腾跃。其中最顽皮之处,就是集中表现女性。不管外在题材是什么,只要抓住了女性命题,艺术也就具有了亦刚亦柔的功能,人性也就具有了悄然渗透的理由。在这方面,《 舞台姐妹 》就是很好的例证。尽管这部作品里也带有不少时代给予的概念化痕迹,但“文革”中批判它的最大罪名,就是“人性论”。
谢晋说,当时针对这部作品,批判会开了不少,造反派怕文艺界批判“人性论”不力,就拿到“阶级立场最坚定”的工人中去放映,然后批判。没想到,在放映时,纺织厂的女工已经哭成一片,她们被深深感染了。“人性论”和“阶级论”的理论对峙,就在这一片哭声中见出了分晓。
但是,在谢晋看来,这样的作品还不成熟。让纺织女工哭成一片,很多民间戏曲也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应该做更大的事。“文革”的炼狱,使他获得了浴火重生的机会。“文革”以后的他,不再在时代话语的缝隙中捕捉人性,而是反过来,以人性的标准来拷问时代了。
对于一个电影艺术家来说,“成熟”在六十岁,确实是晚了一点儿。但是,到了六十岁还有勇气“成熟”,这正是二三十年前中国最优秀知识分子的良知凸现。文化界也有不少人一直表白自己“成熟”得很早,不仅早过谢晋,而且几乎没有不成熟的阶段。这也可能吧,但全国民众都未曾看到。谢晋是永远让大家看到的,因此大家与他相陪相伴,一起不成熟,然后再一起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