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从知识到能力的范式转换时近年国际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而以国家/文化对话的视角,专门聚焦德国的中国能力以及中国的德国能力的专门研究迄今尚有告阙如。本研究希冀填补此空白,促进中外、中德学界和社会的相互理解与交往。 本书以2017年12月在同济大学举办的“德国的中国能力与中国的德国能力”国际研讨会论文为基础,另向国内外专家学者专门约稿,以及收录本领域术有专攻的学者相关论文,围绕“作为话语的中国”、“德国的中国能力”和“中国的德国能力”三大单元,从不同学科视角,聚焦历时与共时的中国性、现代性、中国认同等核心概念,并结合中德双方各领域、各层面交往的具体实践,探讨德国的中国话语以及相应的能力建设。同时,反映德国历史经验的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及其主动构建的德国形象,以及中国首先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德国能力,也为德国的中国能力提供了参照。
作者介绍
胡春春 ,1972年生,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中心研究员。研究重点为现当代德语文学、德意志文化和中的文化交流。
目 录
前言 把脉中德文化对视、对话与交往 胡春春/001 第一部分 基础篇 歌德的智慧:文化的普遍与特殊 ——中德现代转型的共同问题之一 单世联/003 何以为中国——全球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认同 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023 一个有关中国工程或何为中国性的个体阅读 胡春春/035 德国哲学中的中国思想——普世主义,欧洲中心主义,认同政治 赫尔穆特·海特(Helmut Heit)/055 儒学拯救世界 ——作为自由民主秩序之替代的儒家方案 白彤东/072 测定“德国文化”?——国际日耳曼学作为文化学的学科新定义 克劳斯·阿尔特迈尔(Claus Altmayer)/081 第二部分 德国的“中国能力”篇 强化“中国能力”之路径 潘宇舟(Matthias Stepan) 安德利雅·弗兰策尔(Andrea Frenzel)/103 跨文化的“中国能力” ——跨学科和教育学的思考 施特菲·罗巴克(Steffi Robak)/126 中德相互认知需要怎样的能力建设? ——浅析两国之间的误解及其原因 毛小红/145 柏林工业大学的“中国能力”建设 ——中国科技文化中心的跨学科教研经验与最佳实例 艾思古(Sigrun Abels)/154 卡尔·阿恩德和现代汉语教学的专业化 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164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能力” 冯晓/183 德国政界如何看待中国 芮悟峰(Wolfgang R?hr)/189 第三部分 世界和中国的“德国能力”篇 供中国参考的“德国能力”——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与教育政策的自我理解和方法 欧迪拉·特里贝尔(Odila Triebel)/205 “德国能力”——以德国文化政策协会和文化政策研究所为例 伊丽斯·马克多夫斯基(Iris Magdowski)/215 中国大学生的“德国能力”培养:历史与现状 杜卫华/224 提升中国留德学生的“德国能力”——一种框架方案 孙进/235 后记/249
媒体评论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