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东坡诗话》(后文简称《诗话》)原本二卷,今为一卷,三十二则。据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轼杂书有及诗者,好事者因集成二卷。”可知其并非苏轼亲自撰集,乃后人摘取苏轼文章中与诗有关的内容辑录而成,成书时间距离苏轼并不遥远,不会晚于南宋中期。今仅有《说郛》本存世,近代日本人近藤元粹据以收入《萤雪轩丛书》。同时,近藤氏又辑有《东坡诗话补遗》(后文简称《补遗》)六十六则置于该丛书《东坡诗话》之后,其前言中说:“坡翁之大才,而不过仅仅三十余条,未足以饱人意,乃就《东坡志林》中钞出其系于诗者,命日《东坡诗话补遗》,附载于此。”合二作而观之,所论内容绝大部分与诗相关,但也有为数不多的几则谈到了词或其他文体。内容方面,既有苏轼诗歌理论、诗学主张的具体阐发,也有其处世为人态度、读书治学方法的形象体现,且不乏多少与诗有些关联的逸闻掌故乃至街谈巷议。总体来看,《补遗》在理论性方面相对《诗话》有较明显减弱,刊刻校印中的错误也较多,但故事性、趣味性有所增强,从“不复无益于后学”(《补遗》前言)的角度来看仍是有着较大可取之处的。 《诗话》和《补遗》所体现出的苏轼诗歌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追求“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的艺术风貌。《(诗话》之“评韩柳诗”中指出陶渊明、柳宗元诗具有这样的特点,而这同时也是苏轼在诗歌美学方面的一贯追求,是他评价诗歌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除本则的记载之外,其他又如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他评价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在《与苏辙书》中评价陶渊明诗则云“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所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要求做到对立艺术风格之间的相反相成、融合无迹,具体来说就是诗歌语言本身所直接呈现出的外在状貌是“枯”“澹”,或者“简古”“淡泊”的,但可贵之处是在语言文字之外又存在着“膏”“美”,或“纤秾”“至味”,也就是说,优秀作品的高妙之处并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韵外”“言外”传递出的深层美感,使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得含蓄深远之致。 强调创作中的“写物之功”。这也就是要求准确传达出事物独有的内在神韵。《补遗》之五十六以《诗经》写桑、林逋写梅、皮日休咏白莲为例正面阐说了这一要求,同时又以石延年《红梅诗》中“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为反例,指出其仅仅关注了一般化的外在形貌,而没有抓住使红梅所以成为红梅的“神”之所在。苏轼还著有《传神记》,其中强调要把握住对象的“意思所在”,也就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对象身上能表现本质特征的部分着力刻画,借此传达其内在的神韵。
目 录
书孟东野诗 题孟郊诗 书渊明《饮酒》诗后 题渊明诗 题渊明《饮酒》诗后 题鲍明远诗 记退之抛青春句 书子美云安诗 书子美《骢马行》 书子美黄四娘诗 评子美诗 书子美《忆昔》诗 题柳子厚诗 评韩柳诗 书子厚诗 书乐天香山寺诗 书韩李诗 书渊明诗 书薛能茶诗 书郑谷诗 书王梵志诗 书黄鲁直诗后 又 自记吴兴诗 书曹希蕴诗 书赠陈季常诗 书参寥论杜诗 记关右壁间诗 书彭城观月诗 题《秧马歌》后 跋黔安居士渔父词 记西邸诗 …… 补遗
媒体评论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