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程中,我们可以追溯到中国工农红军,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则是其曲折发展历程中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1934年7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危在旦夕,为了调虎离山,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中央决定派出红七军团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从瑞金秘密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并到达皖南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最后陷入绝境,除粟裕等800多人突围外,余部包括方志敏、寻淮洲、刘畴西等主要领导人在内,先后阵亡、被俘、就义。 本书是一部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以史料征集,史话见长的披露和描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程的作品。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共党史资料征集研究中,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曾围绕“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程进行实地走访收集资料,并以崇高的敬意,冷静沉思地去审视这段历史,独辟蹊径,采用22个篇目,抓住某些鲜活的“特写镜头”,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纪实娓娓道来,通过动人的故事情节与细腻的语言描述,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支独特的军队艰苦卓绝、视死如归、大无畏的英勇品质和精神气概。
作者介绍
郜建辉,1959年11月出生于中国安徽省绩溪县城。1977年3月上山下乡到旌德县农村,1979年9月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1983年7月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安徽省黄山市中共党史研究办公室,专业从事调查研究。调入行政监察机关继续从事宣传教育和调查研究工作,先后担任《中国食品报》、《中国食品质量报》安徽记者站站长。
目 录
序 第1章 血战中诞生的新军团 “美国英国不如兴国,南京北京不如瑞金” 临时中央迁往瑞金后的险局 林彪指挥中央军作策应,彭德怀率东方军横扫闽西, 蔡廷锴不愿为蒋介石卖命 塞克特与李德——两个德国人在中国的较量 血战中诞生的红七军团 第2章 先遣队秘密出师 红一军团长林彪、红七军团长寻淮洲是令国民党军胆寒的苏区“两雄” 18岁的寻淮洲以过硬的军事指挥才能,迅速升任红三十五师师长 “图上作业”专家李德使红军再一次失去了打破“围剿”的良机 大军压境,擅长军事的毛泽东这一回作的却是“经济报告” 广昌保卫战:毛泽东谓之“叫化子与龙王比宝”,彭德怀叫骂“崽卖爷田心不疼” 派一支尖刀部队跳出重围,引开敌人,23岁的军团长率师出发 第3章 突击闽中 围魏救赵 先遣队希望能像太平天国的陈玉成打破江北大营一样,解除苏区北面的威胁 “闽道更比蜀道难” 先遣队攻占闽中大田,蒋鼎文惊呼后院起火 蒋介石不上当,红七军团未能引开敌人,红六军团奉命西征 北上第一步,偷渡闽江 第4章 寻罗联手 东线行动 从奴隶到将军,罗炳辉统率的红九军团被周恩来称为“战略骑兵” 红九军团侧翼掩护,红七军团顺利进军 “军团长,这是什么怪船?”——国民党给红军送来了一船军需品 东线行动——历时50天,行程1800多华里 第5章 北上东进 战旗飘扬 赋闲的毛泽东接受《红色中华》采访 军委命令:改北上为东进,袭击福州 邓小平主持的((红星报》上作的最早的记录 1934年8月1日,正式亮出先遣队的旗帜又以方志敏、罗炳辉的名义迷惑敌人 第6章 福州城下的硬仗 陆海空立体防卫,福州城固若金汤 占领水口,逼近福州 两度强攻未得手,红军伤亡八百 红七军团失利,周恩来宣布:“不打任何抗日的部队”;中宣部印发了100条标语 第7章 罗源大捷震中外 重返苏区,犹鱼入海 寻淮洲与粟裕商定:打下罗源城再说 活捉县长,毙敌千人 中央局发出《为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给白区党的信》 美、法军舰驶入罗源湾“保护侨民” 第8章 寻叶合作闹闽东 中央严令:闽东一带莫停留 扶摇村军民联欢会,动人的故事原来是红军有意编排的 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叶飞来了 闽东独立团是先遣队的好向导 中央代表曾洪易行使监督权,红七军团只得开拔 先遣队内部争吵,乐少华行使“政委最后决定权” 第9章 驰骋浙西 威胁南京 蒋介石以为红军不敢斗胆问鼎其老家,浙西防务一片空虚 兵不血刃,占领庆元 庆元县长谎报军情,保安三团吃了大亏 竹口战斗,缴获颇丰;此刻的瑞金已是十万火急 驰骋浙西,威胁南京,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 第10章 滞留闽北 再上浙西 曾洪易力主回闽北苏区休整,蒋介石试图在浙西聚歼红军 红七军团滞留闽北,红六军团进军广西 朱德来电:七军团在闽北的行动是盲目的儿戏 遭到军委严责,曾洪易像泄了气的皮球 借一把木锯做截肢手术,救了军团保卫局局长周群的性命 第11章 激战江山 蒋志英设了个不怎么高明的口袋,等红军来钻 佯攻江山,江常一带大破袭 大陈激战,飞来的枪弹打碎了王永瑞师长胸前的望远镜 偷袭常山,红军的冒名电话急坏了浙江保安纵队 先遣队常山港过河拆桥,俞济时、王耀武望江兴叹 蒋介石闻讯老家被袭异常震怒,鲁涤平为求保境良策食不甘味 第12章 浙皖边界巧周旋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令:在浙皖边境建立新苏区;红七军团决定:打下遂安城再过中秋节 铜山对峙——寻淮洲想利用地形击破敌较弱一路,俞济时要把红军轰出铜山再作较量 计中计——红七军团“诱敌深入”,国民党军“引蛇入洞” 巧中巧——红军侦察班趁夜撤离三角阵,让国民党军自相残杀到天明 第13章 最终目的地一皖南 初入皖南,屯溪榆村首战告捷;军委指示:绝对禁止继续北上 皖南共产党组织有一定的基础,却没有一人前来迎接红七军团 红军找不到一个向导,留下的重伤员被当地村民砍杀抛尸荒野 向中央报告实情:部队减员严重,每次能投入战斗的不过1000余人 先遣队的新依托地皖赣苏区又传来令人不愉快的消息 查湾休整,总部遭敌机轰炸,先遣队向皖赣边境转移 第1 4章 迂回赣皖边移师赣东北 红军首次在皖南打出了令人振奋的局面 寻淮洲虽难摆脱曾洪易、乐少华的干扰掣肘,仍尽力执行朱德的命令 浮梁遭遇战,国民党军竟在白刃战中将红军的阵地夺去,这种情形是极为罕见的 长征出发前一天,朱德指示先遣队秘密移师赣东北;安徽省主席刘镇华调来两名高参守徽州 吸引敌人,以减轻中央苏区压力的任务基本完成;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正安全行进在陈济棠的防区里 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红七军团向方志敏靠拢 第15章 十军团英雄聚首 赣东北冤家碰头 曾洪易、方志敏都曾是闽浙赣省委书记,但他们政见不合,积怨已久,本是一对冤家 红七军团政治委员扩大会议上,特邀出席的方志敏一言未发 方志敏亲手创建了赣东北根据地,他的领导地位却遭到排挤 曾洪易效法张国焘,在赣东北大搞肃反,滥杀无辜 中央急电:七军团并入十军团,新十军团归中央军区司令员项英指挥 赣东北面临“最后的总围剿”,中央红军主力向广西挺进 曾洪易只会纸上谈兵,闽浙赣苏区日益缩小 第16章 再袭浙皖边 开辟新苏区 方志敏眼看自己亲手创建的根据地一片片被吃掉,又不得不忍痛送红十九师出征 程子华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 神兵突降常山 打击蒋志英,在浙西造成一定的红色声势 北渡新安江,鲁涤平严令各区县守住地盘 分水一战,王耀武再也不敢靠近寻淮洲 第17章 皖南不设防 昌化伏击战,皖南不设防 轻取扬溪镇,攻占旌德城 两件稀奇事:电灯和传教士 史达能夫妇的遭遇 第18章 汤口会师 苏区人热泪送红军,方志敏一定会回来的 进入文化之邦,缺少向导几度误入险境 红十军团轻松行进皖南,中央红军展开湘江血战 兰渡大捷,红二十师北上行动中唯一的一次大胜仗 两支劲旅,会师汤口 39年后,大将与元帅的评说 第19章 将星陨落谭家桥 寻淮洲主张避敌锋芒,刘畴西执意要打,师长当然得服从军团长 鏖战谭家桥,血染麻川河 伏击战打成消耗战,红十军团有被全歼的危险 将星陨落,年仅24岁一 第20章 柯村突围 方志敏痛失战友,红十军团三路突围 化整为零,苏区转为游击区 红十军团活捉黟县别动队队长 从国民党军的眼皮底下转移出来 第21章 重返赣东北喋血怀玉山 谭家桥是红十军团的滑铁卢,常胜将军粟裕生前曾嘱托将其部分骨灰撒在该地 遵义会议召开时,方志敏、刘畴西正全力向闽浙赣苏区突围 红十军团四面被围,血战到了最后关头 “把我丢下,你们走吧!我是革命到头了” 军团长请求给自己再补一枪 方志敏被俘,搜身的结果太令人失望 第22章 悲壮的尾声 红十军团怀玉山陷入绝境,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出重围 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到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 挺进师大闹浙西,黄绍竑连电求援 蒋介石欲使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希望成了泡影 “第二先遣队”到达陕北 踏上新的征程 后记 再版后记
媒体评论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