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条形条码:
论电影
商 城 价
降价通知
市 场 价
累计评价0
累计销量0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天添网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温馨提示

·不支持退换货服务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论电影
商品编号:Z29826713
店铺:天添网自营
上架时间:2020-09-10 11:08:54

内容简介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本书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作者介绍



作者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国际上非常活跃的左翼思想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与艺术实践,出版哲学著作、思想评论、戏剧作品等60余部,主要有《存在与事件》《主体理论》《非美学手册》《爱的多重奏》《柏拉图的理想国》等。

译者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迷影丛书”主编,著有《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译有《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许珍,东北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电影史、艺术史论,学术论文、译文发表于《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目 录



巴迪欧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代译序) / 1
前言电影是一种思想,其作品就是现实 / 1
1电影给我的馈赠——阿兰•巴迪欧访谈 / 1
2论电影文化 / 27
3修正主义电影 / 49
4艺术与批评:进步主义的标准 / 58
5优美的自杀——评罗伯特•布列松的《很可能是魔鬼》 / 69
6从不屈服的人 / 72
7东方是西方良知的对象吗?——评沃尔克•施隆多夫的《错误的证人》 / 77
8电影第二现代性的标志 / 84
9德米事件 / 93
10瑞士:电影作为阐释 / 98
11对法国喜剧电影的间断注释 / 105
12评影片《有如此多的地方值得去》 / 115
13修复意味着死亡和变化——评影片《破坏的时间》 / 123
14电影是私有工业,也是私人景观 / 128
15电影的虚假运动 / 131
16我们能谈论电影吗? / 139
17关于茂瑙影片《最卑贱的人》的笔记 / 147
18思考事件的出现 / 154
19评奥利维拉的《神曲》与《爱欲修道院》 / 188
20多余的观看——评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史》 / 192
21对电影现状以及思考这一现状方式的看法,而无需得出电影已经或正在死亡的结论 / 201
22性别差异是可见的吗? / 218
23对电影持久力量的绝对肯定——评雨果•圣地亚哥的《西海岸之狼》 / 233
24评让吕克•戈达尔的《受难记》 / 239
25要么去爱,要么孤独——关于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木兰花》 / 252
26寓言的辩证法——《黑客帝国》作为哲学机器 / 276
27电影作为哲学实验/ 290
28电影作为民主的标志 / 332
29一个开始的结局——关于电影《一切安好》的笔记 / 344
30艺术的维度——评乌迪•阿洛尼的影片《宽恕》 / 357
31完美的世界未必可信,但可能存在——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完美的世界》 / 365


试读章节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从1950年代末至今,他为第七艺术撰写了三十多篇文章,尽管其中绝大多数只与个别影片或某一组影片有关,但依然建立了一种电影视角及其解释方式。这就是巴迪欧思想的一个特征:通过思考个案,从一部具有特性的艺术作品出发去建构一个体系。这些文章为过去五十年来的电影描绘了一段不同的旅程,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茂瑙、安东尼奥尼、奥利维拉、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以及他个人的电影经历(居伊•德波、1968年电影、闪电小组的战斗电影等)。
阿兰•巴迪欧,就像许多他的同时代思想家一样(比如朗西埃、热奈特、德勒兹),电影成为他们青年时代的滋养,乃至成为他们思想的媒介(vecteur)。他的迷影精神是丰富的,1957年,他还在学生时代就在巴黎高师的左翼青年天主教杂志《新酒》(Vin Nouveau)上开始了相关写作。从充满野心的文章《论电影文化》开始,他表达出始终贯穿于后来思想中的独特观念:电影还给身处当代的人类形象以公道,电影对其他艺术的“征服性”(subjuguante)关系,电影作为他者和想象的旅行。在过渡到社会运动(engagement militant)和政治哲学之后,巴迪欧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在《闪电》(La Feuille foudre)和《安帕尔纳森》(L’Imparnassien)杂志上继续电影批评工作。这是某种类似于政治法庭、传播判断的介入性杂志,其判决是:这部电影是“修正主义”,那部电影值得尊敬和思考。在这条瞄准线上:一些左翼的法国叙事,他钟爱的导演可以逃避审判:布列松或戈达尔。
1981年,巴迪欧与娜塔莎•米歇尔(Natacha Michel)共同创建了半月刊《桅帆》(Le Perroquet),这是知识界一个反密特朗的中心。在十年间,巴迪欧在这里写作了一些他感兴趣的影片评论,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批评漫游。人们会读到令人兴奋的分析文章,关于法国喜剧片的道德,关于“第二现代性”的导演(总是有戈达尔),关于作为“电影中性”(neutre cinématographique)之标签的瑞士电影。
接下来是一些比较宽泛和理论性的文章,发表在最近十五年里,主要在《电影艺术》杂志上,语言清晰而简单(这是阿兰•巴迪欧哲学写作的特点之一),关于“寓言辩证法”、“作为哲学机器”的电影、作为“民主标志”的电影。巴迪欧发展了电影作为“当代世界的真理生产者”、电影作为“世界真理的感性配置”的思想。影片在思考,正是哲学家去观看并翻译这种思想:这部影片为什么主题赋予了形式?这就是巴迪欧电影思想的来源。这些文章中许多文章表达出,电影变成一种可以完全控制时间、控制其他艺术和人物的不纯的艺术,确切地说是一种把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不可分辨性作为场域的主流艺术。这一切属于电影,阿兰•巴迪欧以难以抗拒的感性方式做出了解释,标准的政治艺术和社会艺术,文明最好的标识,就像古希腊悲剧、成长小说、轻歌剧在它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最后会读到阿兰•巴迪欧2003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所做的演讲《电影作为哲学实验》,他在这篇长长的文章中通过细节展现出他的电影思想,谈到许多此前没有提过的例子,如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罗西里尼、维斯康帝、希区柯克、戈达尔、弗里茨•朗、霍克斯或安东尼•曼,我们从中可以读出阿兰•巴迪欧真正的电影宣言。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