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条形条码:
5GNR标准: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
商 城 价
降价通知
市 场 价
累计评价0
累计销量0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天添网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温馨提示

·不支持退换货服务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5GNR标准: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
商品编号:Z29770891
店铺:天添网自营
上架时间:2020-09-11 16:22:37

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本书由爱立信5G标准化专家撰写,爱立信中国研发团队翻译,全书对5G NR标准技术规范进行了准确而详细的阐述,详细解读NR标准物理层结构、高层协议、射频和频谱等技术细节,同时也展示作者对5G NR标准的深刻理解——不仅阐述5G NR技术本身,还进一步揭示了该技术标准制定背后的成因。


作者介绍



埃里克·达尔曼(Erik Dahlman)爱立信公司研究院高级专家,从事移动通信研究20多年,参与2G、3G、4G、5G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拥有多项通信技术专利和奖项,共同出版《3G Evolution: HSPA and LTE for Mobile Broadband》《4G, LTE-Advanced Pro and The Road to 5G》等多部经典技术专著。 斯特凡·巴克浮(Stefan Parkvall)爱立信公司研究院高级专家,IEEE Fellow,从事移动通信研究20多年,参与2G、3G、4G、5G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拥有多项通信技术专利和奖项,共同出版《3G Evolution: HSPA and LTE for Mobile Broadband》《4G, LTE-Advanced Pro and The Road to 5G》等多部经典技术专著。 约翰·舍尔德(Johan Sk?ld)爱立信公司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从事移动通信研究30多年,参与2G、3G、4G、5G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共同出版《3G Evolution: HSPA and LTE for Mobile Broadband》、《4G, LTE-Advanced Pro and The Road to 5G》等多部经典技术专著。 译者简介朱怀松 2004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并获硕士学位。 现任爱立信中国研发部多天线高级专家。长期从事无线基站的开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多天线信号处理和系统性能分析等。工作期间获得专利100余项。 王剑 1994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并获硕士学位。 现任爱立信中国研发部无线基带产品研发经理。从2G开始从事移动通信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产品管理、研发及标准化工作。工作期间获得多项国际专利。 刘阳 200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现任爱立信中国研发部主任系统工程师,从事无线接入网产品研发,经历了3G、4G到5G一系列基站产品,主要负责无线资源管理等算法的研究和产品化。


目 录



序言一 序言二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5G概述 1.1 3GPP和移动通信的标准化 1.2 下一代无线接入技术——5G/NR 1.2.1 5G应用场景 1.2.2 LTE向5G演进 1.2.3 NR——新的5G无线接入技术 1.2.4 5GCN——新的5G核心网 第2章 5G标准化 2.1 标准化和监管概述 2.2 ITU-R从3G到5G的活动 2.2.1 ITU-R的角色 2.2.2 IMT-2000和IMT-Advanced 2.2.3 ITU-R WP5D的IMT-2020流程 2.3 5G和IMT- 2.3.1 IMT-2020使用场景 2.3.2 IMT-2020能力集 2.3.3 IMT-2020性能要求和评估 2.4 3GPP标准化 2.4.1 3GPP流程 2.4.2 作为IMT-2020候选技术的3GPP 5G规范 第3章 5G频谱 3.1 移动系统的频谱 3.1.1 ITU-R为IMT系统定义的频谱 3.1.2 5G的全球频谱状况 3.2 NR的频段 3.3 6GHz以上的射频暴露 第4章 LTE概述 4.1 LTE Release 8——基本的无线接入 4.2 LTE演进 4.3 频谱灵活性 4.3.1 载波聚合 4.3.2 授权辅助接入 4.4 多天线增强 4.4.1 扩展的多天线传输 4.4.2 多点协作和传输 4.4.3 增强的控制信道结构 4.5 密集度、微蜂窝和异构部署 4.5.1 中继 4.5.2 异构部署 4.5.3 微蜂窝开关 4.5.4 双连接 4.5.5 动态TDD 4.5.6 WLAN互通 4.6 终端增强 4.7 新场景 4.7.1 设备到设备通信 4.7.2 机器类型通信 4.7.3 降低时延——sTTI 4.7.4 V2V和V2X 4.7.5 飞行器 第5章 NR概览 5.1 高频操作和频谱灵活性 5.2 极简设计 5.3 向前兼容 5.4 传输方案、部分带宽和帧结构 5.5 双工方式 5.6 低时延支持 5.7 调度和数据传输 5.8 控制信道 5.9 以波束为中心的设计和多天线传输 5.10 初始接入 5.11 互通和与LTE共存 第6章 无线接口架构 6.1 系统总体架构 6.1.1 5G核心网 6.1.2 无线接入网 6.2 服务质量 6.3 无线协议架构 6.4 用户面协议 6.4.1 服务数据调整协议 6.4.2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6.4.3 无线链路控制 6.4.4 媒体接入控制 6.4.5 物理层 6.5 控制面协议 6.5.1 RRC状态机 6.5.2 空闲态和非激活态的移动性 6.5.3 连接态的移动性 第7章 总体传输结构 7.1 传输机制 7.2 时域结构 7.3 频域结构 7.4 部分带宽 7.5 NR载波频域位置 7.6 载波聚合 7.7 补充上行 7.7.1 与载波聚合的关系 7.7.2 控制信令 7.8 双工方式 7.8.1 时分双工 7.8.2 频分双工 7.8.3 时隙格式和时隙格式指示 7.9 天线端口 7.10 准共址 第8章 信道探测 8.1 下行信道探测:CSI-RS 8.1.1 CSI-RS基本结构 8.1.2 CSI-RS配置的频域结构 8.1.3 CSI-RS配置的时域特性 8.1.4 CSI-IM干扰测量 8.1.5 零功率CSI-RS 8.1.6 CSI-RS资源集 8.1.7 跟踪参考信号 8.1.8 物理天线映射 8.2 下行测量和上报 8.2.1 上报数量 8.2.2 测量资源 8.2.3 上报类型 8.3 上行信道探测:SRS 8.3.1 SRS序列和Zadoff-Chu序列 8.3.2 多端口SRS 8.3.3 SRS时域结构 8.3.4 SRS资源集 8.3.5 物理天线映射 第9章 传输信道处理 9.1 概述 9.2 信道编码 9.2.1 每个传输块添加CRC 9.2.2 码块分段 9.2.3 信道编码 9.3 速率匹配和物理层HARQ功能 9.4 加扰 9.5 调制 9.6 层映射 9.7 上行DFT预编码 9.8 多天线预编码 9.8.1 下行预编码 9.8.2 上行预编码 9.9 资源映射 9.10 下行预留资源 9.11 参考信号 9.11.1 基于OFDM的上下行传输所使用的DM-RS 9.11.2 基于DFT预编码的OFDM上行传输所使用的DM-RS 9.11.3 相位跟踪参考信号 第10章 物理层控制信令 10.1 下行 10.1.1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10.1.2 控制资源集 10.1.3 盲解码和搜索空间 10.1.4 下行调度分配:DCI格式1-0和1-1 10.1.5 上行调度授权:DCI格式0-0和0-1 10.1.6 时隙格式指示:DCI格式2-0 10.1.7 抢占指示:DCI格式2-1 10.1.8 上行功率控制命令:DCI格式2-2 10.1.9 SRS控制命令:DCI格式2-3 10.1.10 指示频域资源的信令 10.1.11 指示时域资源的信令 10.1.12 指示传输块大小的信令 10.2 上行 10.2.1 PUCCH基本结构 10.2.2 PUCCH格式 10.2.3 PUCCH格式 10.2.4 PUCCH格式 10.2.5 PUCCH格式 10.2.6 PUCCH格式 10.2.7 PUCCH传输使用的资源和参数 10.2.8 通过PUSCH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 第11章 多天线传输 11.1 简介 11.2 下行多天线预编码 11.2.1 类型I CSI 11.2.2 类型II CSI 11.3 上行多天线预编码 11.3.1 基于码本的传输 11.3.2 基于非码本的预编码 第12章 波束管理 12.1 初始波束建立 12.2 波束调整 12.2.1 下行发送端波束调整 12.2.2 下行接收端波束调整 12.2.3 上行波束调整 12.2.4 波束指示和TCI 12.3 波束恢复 12.3.1 波束失败检测 12.3.2 新备选波束的认定 12.3.3 终端恢复请求和网络响应 第13章 重传协议 13.1 带软合并的HARQ 13.1.1 软合并 13.1.2 下行HARQ 13.1.3 上行HARQ 13.1.4 上行确认的定时 13.1.5 HARQ确认的复用 13.2 RLC 13.2.1 序列编号和分段 13.2.2 确认模式和RLC重传 13.3 PDCP 第14章 调度 14.1 动态下行调度 14.1.1 带宽自适应 14.1.2 下行抢占处理 14.2 动态上行调度 14.2.1 上行优先级处理 14.2.2 调度请求 14.2.3 缓存状态报告 14.2.4 功率余量报告 14.3 调度和动态TDD 14.4 无动态授权的传输 14.5 不连续接收 第15章 上行功率和定时控制 15.1 上行功率控制 15.1.1 功率控制基线 15.1.2 基于波束的功率控制 15.1.3 PUCCH功率控制 15.1.4 多个上行载波情况下的功率控制 15.2 上行定时控制 第16章 初始接入 16.1 小区搜索 16.1.1 SSB 16.1.2 SSB的频域位置 16.1.3 SSB的周期 16.1.4 SS突发集:时域上多个SSB 16.1.5 PSS、SSS和PBCH的详细说明 16.1.6 剩余系统信息 16.2 随机接入 16.2.1 前导码的发送 16.2.2 随机接入响应 16.2.3 消息3:竞争解决 16.2.4 消息4:竞争解决和连接建立 16.2.5 补充上行的随机接入 第17章 LTE/NR互通和共存 17.1 LTE/NR双连接 17.1.1 部署场景 17.1.2 架构选项 17.1.3 单发工作 17.2 LTE/NR共存 第18章 射频特性 18.1 频谱灵活性的影响 18.2 不同频率范围的射频要求 18.3 信道带宽和频谱利用率 18.4 终端射频要求的总体结构 18.5 基站射频要求的总体结构 18.5.1 NR基站射频传导要求和辐射要求 18.5.2 NR不同频率范围的基站类型 18.6 NR射频传导要求概述 18.6.1 发射机传导特性 18.6.2 接收机传导特性 18.6.3 区域性要求 18.6.4 通过网络信令通知特定频段的终端要求 18.6.5 基站等级 18.7 传导输出功率电平要求 18.7.1 基站输出功率和动态范围 18.7.2 终端输出功率和动态范围 18.8 发射信号质量 18.8.1 EVM和频率误差 18.8.2 终端带内发射 18.8.3 基站时间对齐 18.9 无用发射传导要求 18.9.1 实现因素 18.9.2 带外域的发射模板 18.9.3 邻道泄漏比 18.9.4 杂散发射 18.9.5 占用带宽 18.9.6 发射机互调 18.10 传导灵敏度和动态范围 18.11 接收机对干扰信号的敏感性 18.12 NR的射频辐射要求 18.12.1 FR2的终端辐射要求 18.12.2 FR1的基站辐射要求 18.12.3 FR2的基站辐射要求 18.13 研究中的NR射频要求 18.13.1 多标准无线基站 18.13.2 多频段能力基站 18.13.3 工作在非连续频谱 第19章 毫米波射频技术 19.1 ADC和DAC 19.2 本振和相位噪声 19.2.1 自由振荡器和锁相环的相位噪声特性 19.2.2 毫米波信号生成的挑战 19.3 功放效率和无用发射的关系 19.4 滤波器 19.4.1 模拟前端滤波器 19.4.2 插损和带宽 19.4.3 滤波器实现示例 19.5 接收机噪声系数、动态范围和带宽的关系 19.5.1 接收机和噪声系数模型 19.5.2 噪声因子和噪底 19.5.3 压缩点和增益 19.5.4 功率谱密度和动态范围 19.5.5 载波频率和毫米波技术 19.6 总结 第20章 5G的演进 20.1 接入和回传一体化 20.2 工作在非授权频谱 20.3 非正交多址接入 20.4 机器类型通信 20.5 设备到设备的通信 20.6 频谱和双工灵活性 20.7 结束语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null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