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由夏阳编写的《武术知识》从中华武术的起源和简史、武术文化和哲理、武术器械和形式、武术传承和传播等多方面向青少年讲解中华武术知识,让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武术国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
目 录
第一章 中华绝技:武术概念和特性 中国武术与中国功夫的概念 武术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中国武术的实际作用 习武可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特征 武术具有身体教育的功能 中国武术具有可竞赛性 武术凝结着浓郁的传统文化 武术自身具备文化的特性 中国武术是一门科学 中国武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武术使用价值的多元化 技击性是武术的核心 武术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适应性是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套路是中国武术的独特形式 武术技击讲究一攻一防第二章 源远流长:武术起源和简史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夏商周时期出现武术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理论形成 秦代民间十分盛行角抵搏斗 汉代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 两晋南北朝军事武术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武术重新崛起 两宋时期武术体系基本形成 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积极发展 明代十八般武艺体系形成 清代民间武术逐渐兴盛 民国时期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现代武术运动蓬勃发展第三章 博大精深:武术文化和哲理 传统武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易经》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 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同根同源 舍身报国,忧国忧民的武术理想 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武术价值 武术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武术追求“以和为贵”的文化 武术追求“和合心灵”的境界 武术竞技带有浓厚的谋略色彩 武术“不凌弱、柔远人”的品质 重礼崇德的武术理想人格追求 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中国武术 武术是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 中国武术乃是一种内练的技艺 中国武术不断内练的至高境界 中国武术强心才是目的 “武之教化”和“素质教育”的共识 武术是以“打”为基础的技术 武术是实现“打”的实效性技术 寓武以道,武术追求“不打” 武德是“不打”的道德戒律 “打”是武术习练的假象 “不打”是武术的终极追求 武术技击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武术是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武术悟练结合的哲学理念 习练者对武术的追求永无止境第四章 锋芒闪耀:武术器械和形式 刀是武术中最常用的器械 枪被称为“百兵之王” 剑被称作“百刃之君” 戟的杀伤力比矛要强 斧演练起来较为笨重 君王用钺,象征王权 钩是由戈演变而来 又是古代长兵器的一种 鞭被认为是猛烈暗器 锏的杀伤力十分大 古代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 抓的头形状像人的手 锐是由枪逐渐演变而成 棍有“百兵之首”的美誉 槊多用于马上作战 棒一般为马上骑战所用 拐是老人拄的拐杖演变而成 流星锤“状若秤锤,飞若流星” 武术器械的种类日益增多 武术服装越来越讲究 竞技武术中的护具分类 武术运动的场地设置第五章 发扬光大:武术传承和传播 中国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 武术成为家族凝聚的基础 武术技艺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武术浓郁的血缘传承色彩 武术地缘传承的家族模式 武术业缘传承最早在宋代 拳谱典籍是武术传承的载体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特点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 武术家层出不穷,人才济济 对练是中国武术项目之一 集体演练要步调一致、整齐协调 现代武术套路列为竞赛项目 竞技武术以参加比赛为目的 武术界尚武崇德的优良传统 武术五戒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中华武林中的武术禁忌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优势 中国武术在国外的传播
媒体评论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