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建筑遗产保护问题。第yi,从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子系统的文化规划视角,探讨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北京老城建筑遗产保护策略。第二,以北京丰富的建筑遗产为例,分析了建筑遗产所具有的多重价值要素,尤其强调,乡愁体现了建筑遗产的一种独特的情感价值。第三,以建筑遗产保护伦理为切入点,探讨了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提出建筑遗产的伦理价值与保护对象的价值成正相关的关系,即建筑遗产保护对象蕴含或带来的伦理价值越高,保护对象的保护价值也越高;第四,以北京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评估为例,从城市设计层面拓展了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构成要素,将场所/文脉价值作为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并在建筑遗产文化价值评估指标框架的建构中,引入“历史脉络”、“地方依恋”等概念,以强化建筑遗产评估中的文化关联性。第五,提出了“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这一区域性建筑遗产保护概念,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以整合京津冀都市圈建筑文化遗产资源为目标,建构了四个主题线路。第六,提出并探讨了“叙事性阐释”的概念、特征,并以北京通州运河遗产阐释为例,具体探讨了运河遗产叙事性阐释的基本策略。
作者介绍
秦红岭,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级建筑伦理学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主要学术专著有《建筑的伦理意蕴一建筑伦理学引论》《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批判》《她建筑——女性视角下的建筑文化》《城魅:北京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人文路径》等,主编《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论丛及“筑梦京华”系列丛书,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曾获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 录
第 1 章文脉传承:文化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 /5 一、文化规划:城市规划新视角 /6 二、文脉延续:基于有机更新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原则 /11 三、“可参观性生产”:强化传统建筑文化认同基础上的适宜性开发原 则 /26 四、空间营造: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北京老城建筑遗产保护/33 五、结语 /45 第 2 章文化表征:建筑遗产的价值要素 /46 一、建筑遗产的内涵及其价值认识的变迁 /47 二、多重价值呈现:建筑遗产的价值要素 /54 三、认同感与乡愁:建筑遗产的情感价值 /69 四、结语 /85 第 3 章道德意蕴:建筑遗产保护的伦理审视 /86 一、建筑遗产保护价值要素的伦理意蕴 /87 二、文化魅力源于真实与共享:建筑遗产保护基本原则的伦理审视 / 99 三、结语 /116 第 4 章场所营造:城市设计视角的建筑遗产文化价值评 估 /117 一、城市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构成要素 /119 二、城市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评估指标 /129 三、结语 / 第 5 章主题线路:京津冀都市圈近现代建筑遗产区域 保护 /142 一、“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区域建筑遗产保护的新方法 /143 二、京津冀都市圈近现代建筑遗产线路的主题提炼 /149 三、京津冀都市圈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的建构原则 /159 四、结语 /165 第 6 章叙事力量: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阐释之道/166 一、叙事性阐释:建筑遗产文化价值传递的独特方式 /167 二、叙事性事件:建筑遗产活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177 三、运河遗产文化价值的叙事性阐释:以北京通州运河遗产为例 /183 四、结语 /199 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