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技术创新管理:新时代中国企业技术引进良性发展之路
条形条码:
技术创新管理:新时代中国企业技术引进良性发展之路
商 城 价
降价通知
市 场 价
累计评价0
累计销量0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天添网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温馨提示

·不支持退换货服务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技术创新管理:新时代中国企业技术引进良性发展之路
商品编号:Z29708605
店铺:天添网自营
上架时间:2020-09-10 18:40:27

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企业技术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形成技术引进良性发展模式,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汪和平,刘新跃,张洪亮著的《技术创新管理(新时代中国企业技术引进良性发展之路)(精)》共分为8章,综合运用生态学、博弈论、系统学等相关理论与知识,在研究了技术消化吸收的限制因子及技术消化吸收的本质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消化吸收的知识生态运作体系,以及促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新模式——奔流创新,并对技术引进良性循环发展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总之,本书不仅对如何开展技术消化吸收进行了系统研究,还丰富了技术创新的方法与路径,可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者以及企业中从事技术创新的科技人员提供范式参考。


作者介绍



汪和平,男,1970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博士,安徽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科研管理》《利学学研究》《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得冶金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宝钢技术创新-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马鞍山市科技成果奖1项,指导学生获一类教学效果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生产管理、宏观战略管理等。 刘新跃,男,1961年4月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博士,安徽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近年来,共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7部,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14项兼任全国哲学应用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应用哲学学会会长、安徽省哲学学会副会长。 张洪亮,男,1979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博士,安徽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益管理创新、工业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目 录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2.1 国外对技术转移的研究现状 1.2.2 技术消化吸收的研究现状 1.2.3 技术再创新的研究现状 1.2.4 企业生态的研究现状 1.3 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现状以及技术引进的必要性 1.3.1 我国企业技术引进取得的成就 1.3.2 技术引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3 技术引进的必要性 1.3.4 生态理论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指导作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体系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体系 本章小结 第2章 技术引进及生态相关理论概述 2.1 引进技术的相关概念 2.1.1 技术引进的概念 2.1.2 技术引进系统的结构 2.1.3 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的概念 2.1.4 专利许可与专利权的转让 2.1.5 知识管理 2.2 技术引进相关理论 2.2.1 技术差距理论 2.2.2 技术转让选择理论 2.2.3 技术转让内部化理论 2.2.4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2.3 生态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3.1 生态的相关概念 2.3.2 生态的基础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3.1 我国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3.1.3 我国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3.2 我国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2.1 数据获取 3.2.2 基于因子分析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影响因素评价 3.2.3 重要性指数计算 3.3 实证分析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IDEF0的技术消化吸收限制因子构建与评价 4.1 生态因子理论 4.1.1 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因子的关系 4.1.2 生态因子理论简述 4.2 我国数控机床企业技术消化吸收限制因子分析 4.2.1 数控机床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4.2.2 数控机床企业技术消化吸收限制因子调查设计 4.2.3 基于IDEF0方法的技术引进系统生态因子分解分析 4.2.4 我国数控机床技术消化吸收限制因子调查结果 4.3 我国技术消化吸收限制因子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消化吸收运作模式 5.1 基于知识生态的技术消化吸收本质研究 5.1.1 技术消化吸收的概念 5.1.2 技术消化吸收系统的构成 5.1.3 基于知识生态实践原则的技术消化吸收本质研究 5.2 企业引进技术知识内化的决策研究 5.2.1 技术消化吸收风险决策的必要性 5.2.2 技术消化吸收市场风险生态特征 5.2.3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5.2.4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消化吸收风险决策分析 5.2.5 消化吸收风险决策模型的建立 5.3 基于企业生态理论的技术消化吸收操作模式研究 5.3.1 技术消化吸收研发中心的构建 5.3.2 技术消化吸收中的技术预测 5.3.3 技术消化吸收的实施流程 5.4 基于相似理论的技术消化吸收评价模型研究 5.4.1 相似理论简介 5.4.2 技术消化吸收定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我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 6.1 企业生态位理论简介 6.2 基于生态位分离的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选择 6.2.1 我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分类 6.2.2 基于企业生态位分离的错位技术创新超越模式战略 6.3 技术超越新模式———奔流创新模式研究 6.3.1 奔流创新的定义 6.3.2 奔流创新的优势特点 6.3.3 奔流创新实现的路径 6.3.4 关于奔流创新的几点说明 6.4 奔流创新原型———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ZPMC)的技术创新案例分析 6.4.1 ZPMC简介 6.4.2 ZPMC技术创新模式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技术引进企业知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机制 7.1 技术引进良性循环过程分析 7.1.1 提升引进技术的四种可能路径 7.1.2 技术引进良性循环的标准和分类 7.2 技术引进良性循环机制的研究 7.2.1 技术引进良性循环的意义 7.2.2 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简述 7.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技术引进良性循环的机制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后记 附录 附录A 图清单 附录B 表清单 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null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