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 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了这段话。” 这句歌词我们都很熟悉,出自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然而有多少孩子会因为长大后明白妈妈讲的道理而选择现在就听妈妈的话呢?错误的沟通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痛苦、不悦,让孩子想尽快逃离,不管有没有道理他们都会选择拒绝沟通。 为了解决这个大难题,资深亲子沟通专家赵雅丽老师通过5堂高情商亲子沟通课及11种实践训练方法,让妈妈和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听懂妈妈的话并不需要长大才可以,只要妈妈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沟通,孩子一定会认真听你说的话,明白你讲的道理。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的愿望。因此只要我们会和孩子沟通,他们一定会变得更优秀。
作者介绍
赵雅丽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资深的传播学者、亲子沟通专家与心灵成长教师她有着三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桃李芬芳,收获了不少快乐与忘年的情谊;雅丽老师觉得和孩子在人间结缘是最美好的生命际遇与成长经历。
目 录
第一课:沟通第一步,问问“我是谁” 没有人一出生就是爸妈 从了解与回应“我是谁?”开始 “我是谁?”是自我教育的第一课题 自我观感影响所有的沟通与关系父母的“自我观感” 为何会影响亲子关系与沟通质量? 父母的自我教育:认识你的自我观感 你的自我观感是由三个面向组成的 沟通的实践训练:好好了解你自己 构成“我是谁?”的重要拼图:你其实有“五个不同版本的自我” 掌握亲子双方的“自我观感”是解开沟通问题的钥匙 如何缩小亲子双方的角色期望落差? 强化与改善自我观感的方法 沟通的实践训练:透过孩子来探究“我是谁?” 第二课:会沟通的妈妈能让孩子更优秀 “自我”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产生 用“贴标签”的方式定义“孩子是谁?”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你的自我标签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你的身份脚本 “自我”也在与社会沟通中产生 父母和重要他人的“反射评价”也影响“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你对反射性评价的反应 父母和重要他人用“社会比较”定位“孩子是谁?”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亲子双方的“社会比较基点” 第三课:妈妈们要注意避开沟通误区 一厢情愿的爱只会和孩子距离更远! 孩子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爸妈” 追求完美的父母并不是“一厢情愿地对孩子付出” 三种一厢情愿的父母,最伤孩子的心 你是个一厢情愿“为儿女而活”的父母吗? 你是个一厢情愿且“一味讨好孩子”的父母吗? 你是个一厢情愿“把个人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的父母吗? 拥有“正面稳固灵活”不断成长的自我观感,才能避免成为一厢情愿的父母 信任与放手,让孩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从孩子的眼中,了解他们对亲子之爱的感受与期望 跟着孩子学习:了解与回应孩子的情感需要和期望的爱 亲子间最重要的是从小养成彼此沟通的习惯 沟通的实践训练:和孩子一起学习两情相悦的爱 父母如何积极引导孩子面对与理解家庭变故? 第四课: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和孩子沟通 是什么阻碍了亲子间的倾听? 僵化的角色 不变的期盼 顺从的压力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威胁自己倾听的话语 理清影响倾听质量的“界限” 理清界限:认可孩子的感受,不等于允许他们的行为 理清界限:别模糊辈分的界限,区别亲子和朋友的身份 倾听时要以“同理心”给予回应而非“同情心” 什么是同理心? 什么是同情心? 错把同情心当同理心,效果大不同 有同情心的父母选择情绪消除有同理心的父母运用情绪指导 有同理心的父母,不会强迫孩子沟通 沟通的实践训练:你分得清楚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异吗 第五课:沟通从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开始 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别让对话变成独白! 你“听到”孩子说话了吗? 被倾听的需要是一种本能:不被倾听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倾听效率的自我评估 倾听不是本能,它需要学习与练习 你是不是常犯“无效倾听”的错呢? 如何当个正确的倾听者——谨守支持性倾听的六原则 如何当个正确的倾听者——学会有效倾听的四步骤 沟通的实践训练:有效倾听的观念 无论幼儿、儿童还是青少年,他们都需要父母的倾听 倾听幼儿、儿童的需求:学会从小倾听你的孩子 倾听青少年的情绪:懂得用正确方式和你家的大孩子沟通 想要减少沟通冲突,就得避免命令式的口气 唠叨vs简明扼要的话语 命令、判断的语言vs就事论事的描述 尖酸刻薄的言语vs 肯定、尊重、理解的回应 专断vs让孩子参与表达 沟通的实践训练:倾听青少年儿女
媒体评论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