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曹雪涛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7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规范、科学、经典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系统全面介绍了医学免疫学相关知识。
作者介绍
曹雪涛 男,1964年7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开大学校长、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基础医学组召集人。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亚太地区免疫学联盟主席、国际免疫学联盟IUIS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专家、“973”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主编、Cell Mol Immunol共同主编,Annu Rev Immunol、Cell等杂志编委。 从事天然免疫与炎症调控的基础研究、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Cell、Science、Nature、Nat Immunol、Immunity、Cancer Cell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250余篇。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Nat Med、Nat Immunol、PNAS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10 000余次。主编和共同主编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培养的12名博士生撰写的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还荣获2014年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和2015年《自然》导师成就奖。 姚 智 男,1962年1月生于天津市,教授。现任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免疫微环境与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会名誉主任委员,Cell mol immunol编委、《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副总编及《中国免疫学杂志》编委等。 从事教学工作至今34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免疫微环境与疾病,先后承担国家“973”“863”、重大创新药物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J Clin Invest,Cancer Res,Oncogene,J Pathol,J Bio l Chem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学术论文152篇。指导博士研究生56名。 熊思东 男,1962年10月生于江西省,教授。现任苏州大学校长、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从事免疫学及微生物学教学与研究30余年。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司传平 男,1960年1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二级教授。现任济宁医学院副院长、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济宁医学院免疫学与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免疫学重点学科负责人。 从事免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37年,主持的《医学免疫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0年)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年)。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厅级等科研课题14项,主编教材和数字教材17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第3~6版)等。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于益芝 男,1966年2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从事免疫调节以及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研究。现任中国免疫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常务副主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目 录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三、免疫性疾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二、实验免疫学时期 三、科学免疫学时期 第三节 免疫学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二、胸腺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淋巴结 二、脾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一、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 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 四、半抗原载体效应 五、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 二、宿主的特性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三、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 四、其他分类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二、佐剂 三、丝裂原 第四章 抗体 第一节 抗体的结构 一、抗体的基本结构 二、抗体的辅助成分 三、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四、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第二节 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 第三节 抗体的功能 一、抗体V区的功能 二、抗体C区的功能 第四节 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第一节 补体的组成与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补体激活途径 第三节 补体激活的调节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第五节 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 第五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第一节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功能 第二节 黏附分子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二、整合素家族 三、选择素家族 四、钙黏蛋白家族 五、黏附分子的功能 第三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遗传特性 一、经典的HLAⅠ类及Ⅱ类基因 二、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三、MHC的遗传特点 第二节 HLA分子 一、HLA分子的分布 二、HLA分子的结构及其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三、HLA分子的功能 第三节 HLA与临床医学 一、HLA与器官移植 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三、HLA和疾病关联 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 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二、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三、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四、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 第二节 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B细胞共受体 三、共刺激分子 四、其他表面分子 第三节 B细胞的分类 一、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 二、根据反应特异性分类 三、根据BCR类型分类 第四节 B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 T淋巴细胞 第一节 T细胞的分化发育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二、T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分化 第二节 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复合物 二、CD4和CD8 三、共刺激分子 四、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面分子 第三节 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一、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 二、根据TCR类型分类 三、根据CD分子分亚群 四、根据功能特征分亚群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第一节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一、树突状细胞 二、单核/巨噬细胞 三、B细胞 第二节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一、APC提呈抗原的分类 二、APC加工和提呈抗原的途径 第十二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第二节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T细胞的活化信号 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三、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和分化 第三节 T细胞的免疫效应和转归 一、Th和Treg的免疫效应 二、CTL的免疫效应 三、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四、活化T细胞的转归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三、B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 第二节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应答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概述 一、组织屏障及其主要作用 二、固有免疫细胞种类 三、固有免疫细胞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结合的相关配体 四、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一、经典固有免疫细胞 二、固有淋巴样细胞 三、固有淋巴细胞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和作用特点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 第十五章 黏膜免疫 第一节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黏膜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二、黏膜组织屏障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四、肠道共生菌群 第二节 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功能 一、黏膜上皮组织及其固有免疫功能 二、黏膜淋巴细胞及适应性免疫 第三节 黏膜免疫耐受的形成 第四节 黏膜相关炎症性疾病 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 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一、中枢耐受 二、外周耐受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一、诱导免疫耐受 二、打破免疫耐受 第十七章 免疫调节 第一节 免疫分子的免疫调节作用 一、抗体或免疫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二、炎症因子分泌的反馈调节 三、补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四、免疫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的免疫调节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一、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二、Th1、Th2和Th17的免疫调节作用 三、M2型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第三节 其他形式的免疫调节作用 一、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效应细胞的调节 二、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三、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第十八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二、发生机制 三、遗传与环境因素 四、临床常见疾病 五、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诱导Ⅳ型超敏反应的靶抗原 二、发生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四、Ⅳ型超敏反应的皮试检测 第十九章 自身免疫病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及机制 一、自身抗原的改变 二、免疫系统的异常 三、遗传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 一、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一、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二、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一、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因素 二、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 三、重建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四、其他 第二十章 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病 二、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三、吞噬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四、补体缺陷病 五、已经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病 六、免疫失调性免疫缺陷病 七、固有免疫缺陷病 八、自身炎性反应性疾病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诊断和治疗原则 一、实验室诊断 二、治疗原则 第二十一章 感染免疫 第一节 针对病原体免疫应答的共同特征 第二节 抗胞外菌免疫 一、抗胞外菌固有免疫 二、抗胞外菌适应性免疫 三、胞外菌的免疫逃逸机制 第三节 抗胞内菌免疫 一、抗胞内菌的免疫 二、胞内菌的免疫逃逸机制 第四节 抗病毒免疫 一、抗病毒免疫 二、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第五节 抗寄生虫免疫 一、抗寄生虫免疫反应 二、寄生虫的免疫逃逸机制 第二十二章 肿瘤免疫 第一节 肿瘤抗原 一、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特征 二、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一、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应答特点 二、机体抗肿瘤的主要免疫效应机制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一、肿瘤细胞所具有的逃避免疫监视的能力 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 三、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四节 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 三、对病原体所致肿瘤的预防 第二十三章 移植免疫 第一节 同种异体移植物诱导免疫应答的机制 一、同种异型抗原的类型和特点 二、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 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第三节 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 一、供者的选择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 三、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监测 四、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五、免疫耐受的诱导 第二十四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 第一节 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 一、凝集反应 二、沉淀反应 三、免疫标记技术 四、蛋白质芯片技术 第三节 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 第二十五章 免疫学防治 第一节 免疫预防 一、疫苗制备的基本要求 二、疫苗的种类及其发展 三、疫苗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治疗 一、分子治疗 二、细胞治疗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推荐阅读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本书测试卷
媒体评论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