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条形条码:
历史自信
商 城 价
降价通知
市 场 价
累计评价0
累计销量1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天添网自营 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数量
库存  个
温馨提示

·不支持退换货服务

  • 商品详情
手机购买
商品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商品详情

商品名称:历史自信
商品编号:Z29980772
店铺:天添网自营
上架时间:2023-04-23 12:32:53

内容简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我们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
本书从中华民族最有底气历史自信、党的百年求索增加了历史自信、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处我们怎样增加并坚定历史自信等方面论述了什么是历史自信、为什么要坚定历史自信、怎样坚定历史自信,如何保持“赶考”路上的清醒坚定、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等,从战略策略上看问题想问题,筑牢历史记忆,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提供了方法论和路线图,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裨益,有利于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作者介绍



王英梅,女,吉林榆树人,博士,副教授,著有《做合格有为的共产党员》《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100问》《作风决定作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员干部读本》《新时代党员干部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等,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目 录



引 言 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价值旨趣和核心要求…………001
第一章 人间正道:中华民族的底气来自历史自信014
一、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文明015
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022
三、伟大复兴令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孜孜以求031
四、 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039

第二章 苦难辉煌:党的百年求索增加了历史自信049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050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054
三、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伟大贡献061
四、经受各种风险考验,铸造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优势066

第三章 历史交汇: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076
一、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077
二、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080
三、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能力085
四、前所未有地面临“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局面088

第四章 反求诸己: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095
一、“大一统”的国家形态、治理智慧与现代元素096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一统”制度体系105
三、中国共产党“大一统”领导制度的整合与优化115
四、坚持自我革命,决不能滋生已经严到位的厌倦情绪119

第五章 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129
一、大道之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30
二、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37
三、“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揭示144
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152

第六章 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人民群众中来157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158
二、识变:中国共产党人民中心论的历史沿革163
三、应变:中国共产党人民中心论的实践进路167
四、求变:中国共产党人民中心论的评判标准181

第七章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从战略思维上看问题想问题187
一、战略思维决定中国共产党战略方向188
二、中国共产党战略思维的鲜明特征194
三、中国共产党战略思维的逻辑内蕴204
四、党员干部要全面提升运用战略思维能力214

第八章 守正创新:传承弘扬中华文明血脉222
一、文化底蕴使中华民族凝结为一个共同体223
二、中华文明复兴是历史的必然225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228
四、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234

第九章 备预不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筑牢历史记忆241
一、历史的回顾242
二、历史的启示250

结束语 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262




试读章节



人间正道:中华民族的底气来自历史自信
循大道,至万里。记录与探究历史是人类理解自身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曾讲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历史的特质,一来持久,从未断裂;二来变化,流动不居。贵在“求其久”,重在“察其变”,中华民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历史的民族”“创造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岀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有底气拥有历史自信。
中国。简单来讲,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是指西周京畿(今洛阳)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夷”。“中国”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代称出现。
华夏。“华夏”,单称“华”,或单称“夏”,春秋以后始见记载,是建立西周的姬姓之族的自称。至于“华夏”的含义,学者孔颖达解析:“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华”指服饰,在服饰华美、注重礼仪的周人眼中,以“华”表示自己文化习俗的美好。“夏”为“大”,这是指一定政治实体的经济与军事力量,一般来讲,只有经济发展,才会促进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进步。所以,“华夏”一词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文化。
中华。大约在魏晋时期,由“中国”与“华夏”复合而成的“中华”一词出现。“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晋书·陈传》记载:“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这里以“中华”对“四海”,显然是承接“中国”的地理概念。从南北朝开始,“中华”一词已突破了“华夏”主要指汉族的局限,开始向包括中国各民族的词义发展。尽管华夷之别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但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对立渐渐淡化,“华夷一家”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